標題1     標題2     標題3     標題4 

目前分類:2010年居無定所攝影展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08月09日:少數美學—底層的珍珠

當代漂泊「居無定所」攝影展

作者:徐明瀚

一個現代城市的視野中,有兩種少數。一種是高層的視野,一種則是底層的視野。高層的視野是由摩天大樓層峰階級和登高望遠的觀光者所共享,法國理論家米歇爾˙德˙塞杜(Michel de Certeau)在其名著《日常生活的實踐》第七章的<漫步在城市中>(Walking in the city)文中說得很清楚,摩天大樓的眼光總是將都市那晦澀的流動性凝固在一個透明的文本裡。然而這樣居高臨下的眼光卻無助於體驗這座城市,無法被偵測到的步履行進路線,更無從看到該步履的修辭形式是蹣跚亦或疾行。塞杜認為,行走才是體驗城市的最基本形式。不過行走在今日動線分明的城市中,大部分的人還是在一個被打理好的表層中游走,甚難體察到更為底層之人在孤居陋巷中的真實樣態,底層是另一種文化理解上的少數。

 

Photograph by寄居蟹, ©當代漂泊

在台北流落街頭的人,並不把自己說成是「遊民」或「街友」,因為遊民總帶有好吃懶做的歧視性質,而街友彷彿這輩子終究離不開「陋街之友」的身分,這群自命為「艱苦人」的群體,白天辛勤打工,薪資被人力派遣公司重重剝削。他們有時當高樓大廈的外牆清潔工,有時當人型廣告看板,有時則派報販送刊物,成為一枚枚都市景觀下的無言客體。相較於摩天大樓(skyscraper)式領土征佔的視覺習性,「艱苦人」(Taipei hard walker/worker)的視角則根據他純屬於己的生活:所有行當就在身上,而腳下立足之地就是他們的領土。因此這種視角成為獨一無二、無法取代的視野,自從有了「當代漂泊攝影班」的創立,他們更才有機會拾起相機替自己表象,並在每每拍下一個鏡頭的霎那,以及舉辦攝影展的期間,他們成為都市中的一種有聲音的主體。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我不是個會定期去看藝術類展覽的人
因為老實說 我就是大部分都看不懂
上個周末張北投的約會 找了我們去看一個攝影展
展什麼大家也都不是很了解
只知道是跟街友有關

展覽的場地跟我想像中的
有那麼一點不一樣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8/01  台灣立報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

 

資訊社會下,資訊成為商品,遊民成為媒體刺激收視率靶子,議員要上版面,沒有議題可以炒,一而再再而三拿遊民開刀。近用媒體是基本人權,遊民很難表達自己意見,因此博士生戴瑜慧跟一群朋友創辦遊民攝影班,讓遊民自我發聲。

戴瑜慧就讀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大眾傳播與媒體藝術研究所。她表示,社會一直妖魔化遊民,分為正常跟不正常的二元對立,社會應向貧窮開戰,不要拿窮人開刀。她指出,社會控制資訊,遊民被排除,成為資訊窮人,遊民取得資訊同時也取得自我認同,但媒體就如哈哈鏡,扭曲了遊民真實的面貌,遊民每天籠罩在污民化的報導下,造成對尊嚴的挫傷,長久壓抑下變沉默,甚至絕望地否定世界。

 

漂泊新聞網發聲

為了打破集體噤聲的狀況,2007年9月戴瑜慧跟遊民們開始形成一個討論會,希望大家有空間可以對話。

戴瑜慧舉例,大家拿2007年10月的報紙,討論遊民路邊舉招牌的不正確報導,例如正確舉牌工作薪資是8百,而非3百,錯誤報導低估了其勞動價值,遊民擔憂雇主會因而降低薪資。

戴瑜慧說,一般人看到媒體的錯誤報導,會去要求更正,但媒體顯然不會理遊民,因此與遊民朋友們走上另類媒體,透過公民新聞平台,成立漂泊新聞網(http://www.peopo.org/homelessnews)。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0/07/10 20:26

【廖期錚 彭晉祿 台北】

提到遊民,大家的印象會是什麼?許多遊民,每天為了僅能糊口的微薄薪資,卻得面對旁人異樣的眼光,甚至是從事危險性高的工作,為了讓遊民也能有與社會溝通的管道,有民間團體,就以「居無定所」做主題,透過遊民攝影師的鏡頭,記錄台灣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也希望有關單位能重視遊民,最基本的生存權益。

帶著一菜籃車的家當,睡在厚紙板上,不時還會遭受攻擊與戲弄,這是遊民生活的最真實寫照,他們居無定所,生活時時提心吊膽,透過這樣的行動劇,要反映出台灣底層的心聲。

遊民行動聯盟成員 戴瑜慧:「居住權其實牽涉到一個人,基本的生存尊嚴,沒有居住的地方,就沒有隱私權,妳的人身安全常常受到攻擊。」

不論是站在路邊的舉牌工,還是走在鷹架上的工人,或是棲身於公園的遊民,一張張的影像就像訴說著,他們共同的困境,就是以打零工為生 薪資不高 ,在城市裡買不起房子,往往幾坪大的空間,可能就是他們的棲身之地,而這些畫面,都在遊民攝影師的鏡頭下,忠實呈現。

遊民攝影師 追影:「(遊民)要最小工或是臨時工,都是比較勞力一點,但是他的薪水很少,所以說要租房子、很難。」

這群遊民攝影師,已經是第3年辦展覽,今年選定自己周遭生活做主題,呈現這些社會的角落的問題,除了呼籲社會大眾,不要再歧視遊民,也希望政府有關單位,能夠聽到這些社會最底層,最微弱的心聲。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7/26 台灣立報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王增勇關注街友議題,參與街友相關活動、論壇不遺餘力,曾為《底層流動/流浪的世界》街友攝影書寫序。他說:「視角的轉換是街友行動的重要意義。」

王增勇最早接觸街友,是透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郭盈靖的研究。王增勇認為她的街友論文把聲音還給被研究者,包括研究的題材與資料,資料的取得與詮釋,都還給街友。他說學術的世界也反映一般對街友的看法,包括社會工作者認為街友有問題,需要幫助,但王增勇表示,真正的情況要透過街友的眼睛,看到街友的世界是什麼。

街友是流動的現象,非單一因素造成。王增勇指出,台灣一開始對待街友不是採用社會福利體系,2、30年前街友由警政單位處理,街友被發現時,就會被送到警察局,被視為治安的問題;近20年開始由社會福利接管,但是並沒有解決真正問題,只是讓街友離開街頭,不要干擾主流社會運作。

王增勇指出,西方主流價值認為,街友跟60年代精神病患去機構化的政策扣連在一起,污名化地認為精神病患被從病院放出來後,街友數量增加;晚近才認為街友跟都市更新政策有關,例如紐約曼哈頓開始都市更新,中上階級藝術欣賞場地開始興建,許多老舊房子拆掉,紐約的街友逐漸增加。

居住是基本人權

福利國家的要素除了教育外,重要是居住。王增勇認為,國家房屋政策跟土地利用政策,把住宅變成商品,把居住變成有一定消費能力才能擁有,不再視為是人基本的權利。他表示,居住不是商品而是權利,土地的增值、成長應歸於公共利益所有,不應變成個人獲利工具。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7/18 台灣立報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

「買不起、租不起」文化批判論壇17日在UrbanCore城中藝術街區舉辦,遊民們一起參與,分享生活遭遇與面臨到的人權議題。

遊民追影表示,遊民不為人知的事情很多,除非一般民眾設身處地去理解,才了解遊民的苦處。

公共論壇遊民發聲

追影做過的工作很多,包括舉牌、廟會出陣頭、臨時工,這些基層勞動會讓體力透支,而且在外包仲介的層層剝削下,接受的工資非常少。追影說,外面很多無牌照的人力公司提供臨時工作,正常一般人作工大概一天1千6百,像他們遊民做工,公司表面上說給1千元,但實際拿到只有7百元,還推託說減少的錢要報稅金,並且威脅不接受低薪資,就不提供工作,受傷的時候還要自己就醫,沒有任何保障。

追影舉例,廟會出陣頭是1千元,但經過層層抽成,只剩下3百。遊民都想要工作,但是薪資及工作環境上有著極大的差別待遇及歧視,追影親身經歷這種不公平的現象,他認為「工資與體力透支不成比例」,所以走出來為遊民發聲。

另一位遊民阿春透過自己拍攝的照片,與大家分享生活處境。阿春看到公園的座椅設計,覺得很難過。以前座椅不會這樣,她覺得「坐也坐不舒適,躺也躺不舒服」,公園座椅設計不妥當,因為平坦的椅子,多加上鐵纜分隔,導致無法臥躺,不是為民眾方便,而是為防止遊民而設計,她就拍下來分享給朋友看,

阿春把家當放在公園裡面,像是無殼蝸牛。她說:「這就是甘苦人。」都無地方可以住,要租也租不起,只好公園、路邊及涼亭四處睡,但會被到處驅趕,像球一樣被踢來踢去。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月17日舉辦「買不起、租不起」文化批判論壇,企圖探討台灣底層人們遭遇到的居住危機,並探討遊民以文化行動實踐作為抵抗策略的經驗。此議題受到各界的關注,包括學者、實務工作者、民眾、學生、遊民等熱情地參與。

 

DSCF0879.JPG  

DSCF0981.JPG  

  

 

DSCF0943.JPG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  范軒昂

2010年7月10日,台北UrbanCore城中藝術街區,他剛從這個展覽空間走出來,感受到一種複雜的、五味雜陳的感覺、向左向右,突然間迷路了。但他心中卻是沉重飽滿的,不久前,與他同時在場的這一群人,時光擺渡人,告訴他,當漂泊作為一種生存狀態……坐上邊緣貧窮的一方孤舟,生活其上,居無定所的滋味。

幾年前,他和碩士班幾名同班同學在一門社會學方法課,選擇以「萬華地區的遊民」作為社會介入的場域,近一學期的時間,他們屢屢在居民與遊民之間,走過一次又一次的田野,小心的刺探。遊民與民眾共同生活在同一個時空中,他們發現,主流社會對於遊民脫離社會的觀點是:好手好腳卻不去工作,遊盪在外,依賴社福團體救濟。

他們想問問遊民需求,遊民驚懼的表情,再問,只答,你是記者嗎?

他們訪談直接服務的社福機構,部分助人工作者認為,不能只給魚吃,要教釣魚的方法,助其「回歸社會」。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7/14  台灣立報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

他是遊民,有個名字叫「晨曦」。晨曦是初生的太陽,剛剛從從山的後面,雲端升起來的,他覺得早上升起來的太陽,比較溫和,不會像中午的豔陽。早上的太陽會發光,但不會熱。

雲端的勞動者

「這個就是我。」晨曦指著說,他在洗大樓外牆,洗的是寶來大樓旁邊的豪宅,高31樓。照片中他在24樓,洗兩棟樓洗了20幾天,非常不好清洗,因為隙縫的污垢太多,要把上頭的髒東西清掉,把水泥刮掉,然後擦拭,弄到發亮。照片中看不到樓高,其實照片底下的樓層還有好幾十層。

另一張照片是工人要到大樓裡面作裝潢、洗牆壁,工人在外面等待,8點要先登記完才能進去,在進去前,他將工人在外等待的情景拍下來。

晨曦拍攝的台北101摩天大樓,是早晨上工的時候拍的,街頭上沒有什麼人。兩棟豪宅中間是馬路,照片左側的豪宅,是寶來大樓的豪宅。晨曦不羨慕豪宅,他說自己喜歡無拘無束,喜歡到處跑。

晨曦做大樓清洗,薪水一天2千多,但做不到1百天,其他265天是沒有工作的。只有5月中到7月跟過年前11月到1月才會清洗,而且風險很高,他登上去每一條綱索都要檢查,不檢查不行,那些出問題的,都是事先沒有檢查好。

晨曦感嘆,現在跟以前不一樣,以前是半年洗一次,現在變一年洗一次,只工作50天,錢變成減半,只有過年前洗,5月中到7月則不洗,為了節省開支。他提到過年前工作很趕,有的時候過完年還在繼續趕工,弄到3月才做完。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010年「居無定所攝影展」,紀錄的正是台灣底層勞動者被拘禁在「終日勞動,卻居無定所」如諷刺劇一般的壓迫困境,以及為求生存在不同居住型態中遊走的處境。「居無定所攝影展」由四大主題構成:「豪宅下的血汗」、「隔板屋的蒼白世界」、「公園,遊民勿入?!」以及「創作。生命的交集」。

@轉載自公民行動影音記錄資料庫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邁向第三年的遊民攝影班,一年比一年進步,今年作品以遊民最切身相關的「居住權」切入,呈現遊民視界最真實的居住與工作的樣貌。

@資料轉載自公民行動影音記錄資料庫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7/11  台灣立報

作者:呂苡榕

城市裡的流浪者,長期處在貧無立錐的痛苦中,在快速發展的都市裡,終日勞苦,為城市的興建勞動的人,自己卻居無定所。台灣當代漂泊協會舉辦的「居無定所攝影展」,呈現大都市光鮮亮麗的糖衣下,遊民移動的身影。

這次影展是第三屆,「居無定所」的主題是攝影班的遊民們共同構想的。從一開始不敢拿起相機,到現在以「遊民」為主體,希望透過文化行動做點什麼,當代漂泊成員之一的戴瑜慧說:「這是一個漫長的集體認同建構的過程,或者說培力吧。」於是,遊民有了主體性。

戴瑜慧說,一開始當代漂泊有一個公民新聞平台,會搞出這個平台,是因為媒體報導遊民擔任舉牌工作,日薪僅有3百元但實際上是8百元,擔心勞動行情被拉低,當代漂泊借來機器設備,在Peopo弄了「漂泊新聞網」反映街友的真實狀況。

戴瑜慧說,當時大家有點奮力一搏的感覺,畢竟被社會打壓很久了,總是會想反抗一下。短短5分鐘的影片,整個拍攝過程卻是組織形成集體認同的重要時刻,當代漂泊另一位成員郭盈靖說,那時大家搬了一台除濕機過來充當主播台,整個準備過程也是手忙腳亂,但就是這些小事,鋪滿組織成長的過程。

由於攝影難度相對較高,戴瑜慧等人開始思考如何讓街友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更便捷的發聲,加上許多街友不識字,因此他們選擇以影像傳達。

郭盈靖表示,攝影班成立之初,大家根本亂照一通,當時重點不是影像品質,而是建立自信。許多遊民剛拿到相機時會說:「不要給我啦,這樣浪費了。」漸漸地,大家開始越拍越有心得。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7/17買不起,租不起—文化批判論壇】

買不起,租不起—

貧窮化社會下的居住權危機與文化行動反抗策略

   2001年開始預售的帝寶,揭開了豪宅當道與房價狂飆的21世紀台灣,也在奢華風下激起高漲的民怨。然而,除了「買不起」房子的抱怨,在貧富差距持續拉大,工薪階層日益貧窮化下,也產生了「租不起」房子,生存權與居住權頓遭威脅的社會現象。尤其在勞動彈性化下,工作不穩定,低薪資,與缺乏勞動保障,使底層勞動者經常性的徘徊在失業與就業不足之間,也使其遭遇居無定所的生存困境。一旦無法負擔房租,底層者開始進入街頭,成為遊民,也改寫當代台灣社會遊民的結構與成因。然而,面對這個社會的新現象,既有的媒體體制卻反以聳動誇張的手法,以鏡頭追捕人數日益擴大,夜宿車站街頭的底層人群。政府體制更是擴大採取驅趕的手段,在公園長椅增加橫桿,在車站巡查丟棄遊民家當。

  鑒於居無定所對人權的戕害極大,以及既有媒體與政府體制的做法,非但未解決問題,反以妖魔化手段擴大對底層者的社會污名與社會排除。故本論壇期望藉此機會,探討當代台灣在貧窮化情況下造成的居住權危機,以及透過2010年「居無定所攝影展」,探討弱勢團體以文化行動實踐的方式,做為反抗策略的經驗。

日期:2010717(六)

時間:下午200 ~ 500

地點:UrbanCore Café & BookShelf (台北市中正區中華路一段89-61)(捷運小南門站1號出口,步行3分鐘)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7/11 台灣立報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

「居無定所攝影展」10日在城中藝術街區開幕,遊民們親身上場演出行動劇,當代漂泊成員戴瑜慧、郭盈靖也參與演出,將遊民的真實處境搬到現場重現。遊民睡在厚紙板上,路人經過調戲遊民,甚至將垃圾丟棄在他們身上。口白念著:「他們說我們是治安的死角,可怕的犯罪者,其實我們最痛很暴力,因為暴力日日夜夜傷害我們。」最後,每個人脫掉面具,這是一齣關於遊民露宿街,遭到驅趕、歧視的安全議題。

遊民晨曦指著相片中他在高樓勞動的映像。(圖文/李宜霖)

攝影展是遊民的集體創作,也有社會人士的參與。在政治大學教攝影批評與分析的郭力昕老師認為,這些作品非常精彩,雖然她們花很多時間在練習,熟悉這些相機的操作,相機原本是媒體攻擊她們的武器。他指出,一般人覺得遊民除了無住所、被驅趕,沒有其他的內涵,但從她們的攝影作品,可以看出對自然、環境、美的關注,每個人都有其創作的才華跟潛力,只是現實中沒有機會嘗試。郭力昕從事媒體改造,他希望在場媒體工作者能說服報社主編騰出版面空間報導,讓遊民的形象不再讓商業電視台繼續剝削,以中產階級的偏見妖魔化遊民。

透過相機與民眾對話

謝三泰攝影師是遊民攝影班的特約講師,從事新聞工作20年,他認為,攝影記者的相機的確是武器,記者抱持著「我就是要你好看」的態度,相機變成職業的工具,但對遊民而言,相機是對話的工具,用相片來說話。他談到民眾可以透過相片跟遊民的心靈跟生存空間對話,了解遊民真正的想法。

中華電信工會理事長朱傳炳表示,失業率攀升,愈來愈多人變成遊民。他指出,警察找不到罪犯,就會抓遊民當替死鬼,國家社會污名化遊民。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寄居蟹般的底層世界「居無定所」遊民攝影展10日在台北城中藝術街區舉行,遊民攝影家以作品及行動劇表達自己並不可怕及拍攝的心情。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遊民大多是老弱殘疾,沒有工作能力者,不過在現代社會,很多的遊民是因為工作沒有保障,不只買不起房子,也租不起,有一群遊民,拿起了相機,記錄他們的生活困境,透過影像希望能讓更多人了解他們的世界。

一張張遊民拍的照片,有台北引以為傲的101大樓,周圍林立每間數以億計的豪宅,其實背後都有他們的付出,蓋房子、洗外牆玻璃,但這些勞工收入並不穩定,不但買不起安身立命的房子,甚至連租房子都成問題。

2500元,租了間一坪大的房間,但有時候,負擔不起也只能露宿街頭,面對社會的不諒解、警察的驅趕,遊民拿起相機,紀錄下自己的處境,一張張的公園座椅,竟無他們的容身之處。

遊民攝影展已經舉辦第三年了,鼓勵遊民們帶著相機,來和社會進行對話。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寄居蟹般的底層世界──「居無定所攝影展」

 0623海報  

 

     居無定所攝影展

  

 開幕暨《底層流動/流浪視界》新書記者會

 時間:7/10(六)早上11:00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7/09 台灣立報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

高溫炎熱的台北都會,成群上班族及住戶在看不到天際線的摩天大樓吹著冷氣,同樣看不到天空,勞苦終日的遊民卻居無定所,當她們好不容易找到遮陽的地方,卻遭警衛驅趕,這樣矛盾的現象,赤裸裸地在街頭上演。

加蓋違建,也是底層人民少數幾個承租得起的選項。其實他們要得不多:與其餐風露宿,政府能不能提供便宜的一日宿服務?與其賃居品質低落、安全堪憂的便宜租房,政府能不能提供弱勢族群租屋補貼,或提供免費/出租方式的社會住宅?(圖文/寄居蟹)

台灣當代漂泊協會、遊民行動聯盟主辦的「居無定所攝影展」,7月10日在台北UrbanCore城中藝術街區開幕,8月將台北巡迴展覽。當代漂泊成員戴瑜慧,同時也是紀錄人生攝影班創辦人與講師,談到這次展覽是攝影班的成果,也是遊民集體完成的作品。戴瑜慧提到,這次同時出版《底層流動/流浪的世界》,出書是兩年遊民攝影家創作歷程資料的紀錄跟整理,書籍是作為媒介跟社會對話。

除了出書,7月17下午2點將在UrbanCore舉辦論壇,探討遊民買不起、租不起,在貧窮化社會下面臨居住權危機的議題。戴瑜慧表示,遊民在當代和以前的老弱殘疾狀況不一樣,遊民是底層的勞動者,會隨著勞動力市場吸納及排除,論壇邀請中華電信工會理事長朱傳炳談勞動議題,論壇主題之一是文化行動實踐作為一種反抗工具的策略,政大廣電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郭力昕將以傳播等多面向角度切入,提醒台灣社會正視遊民議題。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瑜慧


冬末尾牙,向來是回顧過往,展望來年的時刻。不一般的,是2010年城市中的某個尾牙,遊民攝影班的成員,從一無所有中迎來第三年的攝影班。曾經,作為被污名的底層遊民,對於社會的窺探目光,只想忘卻昨日種種。而今,大家卻對攝影班兩年的過往──第一次拿相機的模樣、誰拍了甚麼相片,甚至說了甚麼笑話──記憶鮮明。痛苦的禱詞:「希望明天不要睜開眼睛。」沒有明天可期的生活,卻壓制不住生命的頑強韌性。大夥兒開始認真構想,今年攝影班的模樣。

遊民攝影班的成立

第一年,帶著自由掌握相機的愉悅,隨興自在的紀錄城市:有花草、同伴,與台北城的角落生活。第二年,鼓起勇氣,走進社區,紀錄居民與遊民間,生活中切實存在的情誼。因為與尋常鄰家的閒談,往往不見容於主流媒體或社會想像中,在那裡,只有正常社會與不正常遊民之間的對立互斥與衝突厭惡。為了平衡主流對遊民的片面妖魔化,抗衡滋長暴虐情緒的驅趕主張,選擇在公園中舉辦戶外攝影展,呈現了遊民縱使沒有固定住家,卻也在鄰里間共同呼吸,坐看日升月落,是社區一份子的事實,期望以此促成更進步的社會對話。

2010年,資深成員追影沉重但堅決的提議:讓我們來做跟遊民更直接相關的議題吧!沉重,是因為要承認自己身為被污名化、被蔑視的人群中的一份子,需要莫大的勇氣。堅決,是因為遊民做為社會最底層,社會各種矛盾集中壓迫的群體,任何的改革,都需要長期不屈不撓的努力。

儘管與社會上的人們一樣受到景氣波動影響、一樣擔心將來要前往何方;但遊民卻必須面臨緊逼面前的生活窘境:忙著張羅下一餐、忙著尋覓當晚的暫棲之所。他們為生活奔波,卻也同時飽嘗被四處驅趕的難堪。當台灣的市井小民對飆高房價逐漸燃起民怨的同時,深為居住問題所苦的遊民,也在城市的一角,以攝影描繪出當代台灣底層者的居住樣貌。

斗室下的寄居

在社會變遷下,台灣的遊民組成已非過往因老弱殘疾失卻工作能力者;而是在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勞動型態越加不穩定,以及勞動彈性化快速增長趨勢下,工作所得過於微薄,以致於無法負擔棲身之地的底層勞動者。這群底層勞動者,從事的是勞動力市場中最沒有保障的臨時工、派遣工與外包工作,不但長年工作不穩定,每月更僅得幾千元收入,尚不足以餬口,遑論租屋?從而只能露宿街頭。這群人終日勞動,微薄的薪資非但未隨物價增長,還一路被任意砍價──如舉牌工作一日十幾小時,無論是烈日當頭或颳風下雨,都必須像柱子般站著不動,薪資卻一路從900元降到750元,甚至700元。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策愛財團  遊民找窩難

2010/07/08 台灣立報 

記者呂苡榕 台北報導

新聞連結: 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40436

貧富差距和非典型勞動加劇,讓一般人越來越容易墮入失業處境,加上城市寸土寸金,中產階級買不起房、邊緣弱勢租不起屋,擴大了「遊民」的組成。穿梭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遊民」不再是以往的邊緣人,更是底層勞工的另一種可能的身分。

 

■舉牌舉久了,人就成為電線杆、紅綠燈、變電箱欄杆旁邊的人形柱子,甚至連柱子的價值都不如。一天包括交通時間,多達十餘個小時日曬雨淋的工作,卑微的薪資卻一再被削減:從900元減至800元,又再減至780、750元,甚至700元。若問甚麼是剝削?這就是剝削!(圖文/寄居蟹)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