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書  

 底層流動/流浪的視界:遊民攝影家的創作歷程紀錄

  主編:戴瑜慧、郭盈靖

  

總 序

自己的空間

戴瑜慧、郭盈靖

「我們遊民是台灣社會最最底層的人,但是我們今天做的事,是為了公義心」! 這是2010年春初三月,追影有感而發,讓攝影班在座者心緒澎湃的對話。生命脆弱向如風中之燭的遊民,在路有凍死骨的階級社會裏,甚至痛苦無奈到向天祈禱,希望明日不要醒來。被烙上歧視性社會標籤的遊民,在社會裏被迫集體噤聲,成為介於非人非物的沉默存在。而經年的沉默,帶來深重的絕望感。但2008年成立的紀錄人生攝影班,是被壓制許久的社會底層拒絕污名化,拒絕沉默,爭取發聲的邊緣戰鬥。迄今幾個寒暑,身體在漂泊中依舊受苦,但精神在彼此支援中有了力量。緊接著追影,心緒激動的阿凱望著在座數十位遊民說,「不知道社會何時會改進,但是我們必須團結,才有可能改變」。

 這些轉變,如同讓社會驚艷的攝影作品,是在一無所有中,在極端困頓貧瘠中,漸漸長出的沙漠之花。這本攝影冊,娓娓敘述的就是遊民攝影班的成立與成長過程。遊民攝影班的成立,本身即為歷史的意外,也是歷史的必然。對長久以來主流媒體偏頗報導迸生的集體不滿,作為被輕視人群要求報導更正的不可能性,讓大夥只能往自己發聲,往另類媒體的道路前進。適值台灣社會開始鼓勵公民新聞的概念,如公共電視架構起Peopo公民新聞平台,讓媒體財團之外的公民聲音得以呈現與交流。在長久關注遊民權益與推動傳播權朋友的共同參與下,為了在遊民經常移動的狀態,有較可行方便的方式表達思想,紀錄人生攝影班在2008年成立。

 相較於坊間攝影班,遊民攝影班有其特別困難處。首先,必須克服對相機的恐懼感,因為在過往,相機是追捕遊民不堪身影的武器。同時,許多遊民,儘管已過中年,在堪稱富裕的台灣,卻終身未使用過相機。因此,在陌生、恐懼,以及極端缺乏自信的情況下,攝影班最重要也是首要之處,是恢復人的自尊感,透過彼此鼓勵、打氣,讓一雙雙顫抖甚至變形的手,舉起相機。隨著景框內朋友湛開的笑容,即可拍後的遊民攝影家也為自己拓展了人生的新頁。

 以人為尊。如何在貧困歧視中,努力挺直被踐踏的尊嚴,是攝影班的初衷。如何在錦上添花的世界,紀錄看不見的底層世界,是攝影班的期許。儘管,身體在漂泊,透過一幅幅化剎那為永恆的照片,在小小的作品佈置欄中,在數小時的攝影班裏,我們艱辛卻歡暢的為自己打造了一個自己的空間,一個具有歷史性的空間。

 最後,我們要說,感謝這一路走來,許多人對於遊民攝影班的支持與協助。感謝謝三泰老師,崔媽媽基金會專案研究員張偉瑜,公共電視新聞部何國華,公共電視新媒體部余至理、陳珊珊、王建雄、周志村,救世軍台灣軍區區長高禮民,救世軍街友中心主任李德峰、許文賢,政治大學新聞系教師馮建三,輔仁大學新聞傳播學系教師陳順孝,中正大學傳播系教師管中祥,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教師王增勇,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師夏曉鵑,政治大學廣電系教師郭力昕,以及,卓珊、容怡仙、洪婉媜、白立德、李宛真、李明典、鄭如棻、洪琳茹等朋友。 美國師長朋友的協助,也使展覽順利在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展出,獲得很好的迴響,謝謝另類媒體研究的知名學者John Downing,熱心社會實踐的Joytsna Kapur,Debora Tudor,Lisa Brooten,Paul Torre,Angela Aguayo,攝影領域的Jan Roddy主任,以及一路提供睿智建言的左派建將Manjunath Pendakur院長,以及Noh KwangWoo,Joe Khalil,Zhang Haoyue等朋友及攝影系的支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