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1     標題2     標題3     標題4 

2011-03-19 旺報 【本報訊】

     民進黨表態參加總統初選的前副總統呂秀蓮和黨主席蔡英文,均以「搶救貧 窮」為政見主軸。呂秀蓮第一份說帖「向貧窮說再見」指出,台灣貧富不均的原因,主要來自失業率過高、薪資水平下降,年輕人買不起房子。她還指出,經常生活 在貧窮線下的低收入者有11萬戶,人口267千多人。低所得者占總戶數1.39%,占總人口1.16%。最值得注意的是,低所得人口正每年以1萬戶、3 萬人的速度增加,宛如社會的癌細胞。

     蔡英文的初選聲明提到「3年來,更嚴重的是失業、貧窮、財政惡化的問題,還有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而年輕人從小到大都相信,用功念書才會有前途,但大學畢業之後卻發現,年輕人的失業率達到了歷史新高。

     看來「貧窮議題」將成為明年總統大選的主軸。我們應該深入探究所謂「貧窮議題」的本質及因應方案,才能對各候選人的政治主張做出正確的判斷。我們首先從結構面探討台灣貧窮問題的起源。

     從統計數據可以了解,台灣貧窮問題惡化已超過20年,主要是產業結構調整所造成。1980年代環保意識抬頭、缺工問題嚴重,許多高汙染、 高耗能傳統產業紛紛向開發中國家移轉生產,傳統產業勞工就業機會大減。2000年後,代工型資訊產業發展也趨於成熟,在追求更高毛利率動機下,也快速轉移 生產基地,整體就業機會再度減少。可以說,是產業結構調整造成就業機會減少、失業問題惡化,因而形成貧窮問題。

     這些年來全球化浪潮下,跨國企業與「世界公民」興起,大型公司為了分散風險、增加利潤與擴大市場,紛紛實施全球分工,除了更接近當地市場 提高競爭力外,也方便與當地產業形成供應鏈,減低成本。跨國企業促成跨國就業與就業機會跨國移轉兩大現象,使發展較先進國家具備跨國工作技能的人才,就業 機會與薪資均大模成長,較低階的工作則大量移轉發展程度較低國家。經濟全球化伴隨著工作機會流失與所得差距激化兩大現象,台灣如此、美國亦然。這是全球科 技、產業經濟、政治結構轉變所造成,任何國家,除非放棄經濟成長,均不能自外此一潮流。

     從結構面向來看,台灣經濟全球化與貧窮問題惡化,並不能歸咎大陸。1990年代李登輝執政時代,主張對大陸「戒急用忍」,但為了協助台灣 經濟找出路,也提出「南向政策」,希望台灣產業向東南亞移轉。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擊垮台灣許多南向產業,多年無法復原。最終還是比較利益因素,使多 數台灣企業寧可忍受「三不通」的不便利與高成本,仍然集中大陸投資設廠。

     再從台灣內部社會結構來看,自政府推動教育改革廣設高中大學,社會知識力提高後,低下層工作完全仰賴外勞填補,但受到較高層級教育的青年 一代,並未得到知識社會所需要的完整訓練,成為高不成、低不就的一代,社會整體就業機會減少、低下層工作乏人問津,但高教育、高技能工作職缺卻供不應求, 已成為台灣就業市場結構性問題。反應在社會生活,就是企業家與高職能人才收入大幅成長,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則落入生活貧窮線下,或靠非典型工作勉強餬口, 生活相對貧窮。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立報 2011-03-11 記者張舒涵報導

 1271978604.jpg

▲「解決貧困,才有選票!」學者和民間團體於10日宣布成立「反貧困聯盟」,呼籲國家需要重視青年貧窮化、勞動不穩定化、社會不公化、稅賦不均等問題。召集人簡錫堦稱要積極檢視政府脫貧的相關政策之擬訂。(圖文/于欣可)

台灣貧富差距日漸擴大,勞動派遣問題、房價炒作不斷、社會新鮮人被學貸壓得無法喘息。「解決貧困,才有選票!」學者和民間團體成立「反貧困聯盟」,提出各種脫貧訴求,盼在立委及總統選舉前,候選人能提出相關的扶貧政策,做為民眾的投票指南。

「反貧困聯盟」由青年要好野、卡債受害者自救會、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當代漂泊協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等團體組成,還有20多名學者加入運作。反貧困聯盟召集人簡錫堦根據統計指出,當前有72萬派遣勞動者低薪窮忙;104萬人月所得不到2萬元,更有82萬名青年背負學貸、85萬卡債族。他直指,不合理的制度和結構,使得貧困者陷入惡性循環。

 社會底層遭剝削

 一般人總認為遊民懶惰不工作,卻不了解遊民貧窮的背後真相。當代漂泊協會執行委員郭盈靖指出,協會在99年10、11月調查發現,70%的遊民有工作卻屬派遣勞動性質,每月薪資不到3千元;另外3成的遊民因身體無法負荷體力型的工作而失業,時間一久,家庭網絡支持、社會關懷漸漸減少,導致流落街頭。

 「政府要解決不公平的體制,而非總拿窮人開刀。」郭盈靖指出許多遊民常遭攻擊驅離,家當莫名其妙遭政府沒收丟棄。她認為工作權無法受保障,等同生存權也遭剝奪,政府應正視社會遊民的現存事實,增設讓遊民放置物品的地方;更進一步的做法是釋出公有地、閒置空間,建置遊民租得起的房子,管控非典型就業氾濫的問題。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頭殼newtalk  2011.03.10  楊宗興/台北報導

鑒於社會貧富不均現象日趨嚴重,數個民間社團今(10)日組成「反貧困聯盟」,希望督促政府能夠扭轉「貧者越貧、富者越富」的不公平結構。反貧困聯盟召集人簡錫堦表示,貧窮已經不是個人問題,而是社會結構所造就;他強調,聯盟近期將針對解決貧窮的政策提出訴求,並在年底大選前監督政黨及政治人物是否有落實。

由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國際特赦組織台灣總會、卡債受害者自救會、當代漂泊協會、台灣國際醫學聯盟、青年要好野等民間團體所組成的「反貧窮聯盟」今天上午在立法院舉辦成立記者會。20多名團體成員高喊口號:「縮短貧富差距、健全社會安全網」希望政府能夠正視創造貧窮的結構問題。

聯盟召集人、台灣促進和平基金會執行長簡錫堦指出,台灣在90年代的所得差距只有4至5倍,與日本相似,然而現在卻惡化為8.22倍,可見貧富差距越來越擴大。他表示,很多貧窮子女的教育權利被剝奪,中低所得家庭無法翻身,階級流動固定化,低薪的年輕人面對高房價也無法安居樂業。

當代漂泊協會執行委員郭盈靖表示,由於貧窮問題日益惡化,不穩定的就業環境更讓問題雪上加霜。她指出,現在的遊民組成已經不是以往的老弱殘疾,反而是更多有工作能力的人出現在街頭,就是因為就業市場的不穩定而被迫成為遊民。郭盈靖說:「這個社會最諷刺的是,當社會在為1坪200萬的豪宅讚嘆時,有些人卻連1坪的棲身之處都沒有」。

國際特赦組織(AI)台灣總會副秘書長楊宗澧指出,2009年AI將活著的尊嚴列為年度重大議題,就是認為有尊嚴的生活是一個基本人權,所以AI雖然是一個人權團體,還是要加入反貧困聯盟的行列。楊宗澧強調,馬政府已經簽署兩項國際人權公約,其中對於人民的經濟、居住、教育都有相關規定,他希望馬政府能遵守人權公約,不要讓人權立國淪為口號。

簡錫堦強調,反貧困聯盟未來將擴大結盟廣度,並提出一年內可行的政策,加強遊說各政黨與候選人支持,讓社會正視結構性的貧窮問題。簡錫堦也語重心長的表示,最重要的是要改變社會的價值觀,看到貧困的結構性問題,這樣才能真正解決社會的不公平。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派遣勞工 不是免洗筷

2011-03-10  中國時報   【張家榮、藍佩嘉】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31000478.html

     近日兩則新聞凸顯國內派遣制度的缺失。一是國立體育大學使用派遣清潔工,派遣公司卻要求清潔工繳回薪資,勞健保與勞退金也由勞工自行負擔,導致實領薪資僅兩萬元,遠低於契約明定三萬元。另一是為蘋果代工iPad的勝華電子,一名派遣作業員輪值大夜班時猝死,家屬懷疑與超時工作有關。

     金融海嘯後,許多雇主採取彈性化生產,以因應全球市場波動,使越來越多工作被外包化、約聘化或派遣化。其中,勞動派遣的人數愈形擴大,這種「勞動力雇用權與使用權分離」的非典型勞資關係,讓勞工面對更嚴峻的就業環境。

     表面上看來,派遣勞工同時擁有「兩個老闆」,似乎擁有雙重保障,但實際上,要派公司(使用與指揮勞動者)常利用派遣公司(契約上的雇主)來迴避人情與法律責任。當勞工被解雇時,要派公司可全權交由派遣公司處理,甚至當勞資糾紛或職災事件發生時,雙方互踢皮球,「兩個老闆」變成「沒有老闆」。

     許多小型派遣公司(甚至是假人頭公司)財務經營不善,常有人去樓空、勞工求助無門的狀況。居中抽取仲介管理費的派遣公司,也可能嚴重剝削派遣勞工的勞動條件,如上述的國立體大事件。

     派遣的實際勞動條件與潛在風險經常被掩飾。比方說,要派與派遣公司會以「轉為正職」作為招募人力時的廣告說詞,我們可常在人力銀行網站看到「視工作表現轉為正職或續聘」,在簽約及面試時,求職者亦可能會被告知「先簽半年」(非「只簽半年」),以減少求職者的反彈。許多公司更將派遣定期契約與試用期合併,變相延長新進勞動力的鑑賞期,以規避資遣費成本。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學習系列 

 

社區劇場裡好玩的遊戲多來自【被壓迫者劇場】系統

 

演員肢體開發的活動練習也常來自【被壓迫者劇場】系統

 

教育劇場裡的互動技巧更是多數來自【被壓迫者劇場】系統‧‧‧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台灣當代漂泊協會所公佈台北車站游民調查報告顯示,有70%的遊民是勞苦終日的工作窮人;其中,更有32%為低於45歲的青壯者。

 
面對工作貧窮者居無定所的困境,台灣當代漂泊協會呼籲政府,有擔當的正視工作窮人的處境與問題,有作為的提出解決的政策。 

新年新希望:【我們要活下去】

一餐尾牙,止不住一年365天,每日只有一餐的飢餓
一包紅包,包不住貧富惡化的不公義
關心,不是只有年節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2-09

中國時報 【何榮幸】

    農曆過年期間,遊民照例成為社會關懷焦點。然而,我們太容易把遊民歸類為游手好閒者,在辦尾牙、發紅包等善心救濟氛圍中,很少人願意花時間理解這些遊民因何而來,也因而看不清遊民背後存在的結構性貧窮問題。

     與其他社會底層弱勢族群相較,遊民無疑是最容易被歧視的一群人。如果遊民全都是好吃懶做者,這種社會歧視並不冤枉,但若不是如此,社會歧視及刻板印象只會讓遊民更難以翻身。

    從二○○七年開始關切遊民議題的「台灣當代漂泊協會」,在去年十、十一月間首度大規模訪問調查台北車站一百四十位遊民,發現下列顛覆社會刻板印象的資料:高達九成遊民原本都有工作,並非只想游手好閒;流浪期間仍然工作的遊民也高達七成,但他們過著月收入少於三千元的赤貧生活,這些勞苦終日卻無法在房價、物價飆高年代生存的工作窮人(working poor),才是遊民的大宗。

    這項調查指出,遊民的工作以打零工比例最高,其他類型則包括舉牌、出陣頭、工地粗工、清潔工、廚房雜工等。由於這些工作高度不穩定,付出的勞動與薪資根本不成比例,讓這群工作窮人不但租不起房子,還必須承受隨時被臨檢、驅趕甚至暴力攻擊的夢魘。

    當然,這項調查的樣本數仍然不足,也還沒有展開長期追蹤,難以據此論斷與遊民相關的貧窮問題。不過,這項調查呈現的若干社會趨勢,例如派遣勞工等「非典型就業」造成的「窮忙族」新窮人階級大增(青壯遊民激增即是警訊),以及政府宣稱景氣復甦卻嚴重漠視結構性貧窮人口,都已是台灣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後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

    如果政府持續讓派遣勞工等「非典型就業」問題惡化,可以預見,會有愈來愈多人在工作缺乏保障、付出與工資不成比例下淪為工作窮人;城市裡的工作窮人即使不想露宿街頭,也會因為付不起房租而被迫如此;這是政府無力解決就業、租屋問題所製造的大規模貧窮人口。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瑜慧

(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大眾傳播與媒體藝術研究所博士候選人;台灣當代漂泊協會執委)

本文刊載於中國時報2011年2月4日言論新聞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20400079.html

原標題:「差一點變遊民」與「差不多遊民」

      年節,是一種慣例,包括團圓,包括送暖。「家家戶戶要團圓」,無家可歸者,也要施魔法般贈與他們一夜家庭的溫暖。於是遊民尾牙宴成為年年必有的慣例,社會賢達政治領袖,更兼任大家長的角色,發送紅包表達關切。湧起的悲憫情懷,讓人間看似有愛,對弱勢者的同情施捨,也維繫了社會本屬一體的連帶。送暖中,對照無家遊民的悲涼,一年的不順遂,都成為「還好」、「至少」、「比起來」,社會集體也再次確認自身的安全,至少「我們」還不是「他們/遊民」。

      就像MC HOTDOG歌曲《差不多先生》中的歌詞「差一點變遊民」。「變成遊民」,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集體恐懼與惡夢。但,這個「差一點」,讓心情差很大,讓普羅小民尚心存僥倖,認為惡夢畢竟只是夢,感覺遊民與我們畢竟分隔兩個世界。

      但是,如果這個「 差一點」的界線已經鬆動了呢?如果你以為不會變成遊民的人,已經是「差不多遊民」了呢?儘管政府最新公布,經濟成長率突破一○%,失業率降至五%以下,但這新春好彩頭,還是掩不住數月前主計處公布,台灣高達三六○萬戶月收入三萬元以下,超過百萬人月收入不到二萬,帶來的社會震驚。

      沒有人知道到底這群百萬貧民,在房價物價飆漲的社會,是怎樣的生存處境?為了解答這個疑惑,台灣當代漂泊於二○一○年底耗時數月,針對台北車站遊民進行近年首次大規模的社會調查。調查結果指出,人會變成遊民,並不是因為懶散不工作。因為高達九成的遊民,在成為遊民前,都有工作,並以正職工作六二.九%為主。這些工作包括工地粗工、清潔工、工廠作業員、舉招牌工、廚房雜工、廚師、船員等等。甚至有十一.四%遊民,曾經擔任過老闆。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