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1     標題2     標題3     標題4 

文/畢恆達(台灣大學城鄉所教授)

轉載《TAHR PAS 2012冬季號:遊民、露宿者、無家之人專輯》 http://www.tahr.org.tw/node/1147

遊民需要的不是強力水柱的沖擊,而是一個可以洗澡的空間。

過去的建築形式隨著機能而生(form follows function),現在卻是形隨恐懼而生(form follows fear)。都市設計、建築與警察機器/監視器結合成為一個全面的安全體系;安全變成由收入所界定的財貨,而其目的在於社會隔絕更甚於實際保障個人的安全。面對都市遊民,政府也沒有興趣復健,而採取將之消除的政策。也就是說,政府不是向貧窮開戰,而是針對貧窮的人開戰。除了應曉薇的灑水獎金說之外,林瑞圖也說:「如同應議員所說,把地上噴濕,這些遊民便無法在地上鋪紙板睡覺。萬華區與新北市只有一河之隔,為什麼遊民不去新北市板橋特區?為什麼只會逗留在萬華區?」又認為板橋的房價之所以比萬華高,就是因為萬華有遊民聚集的緣故。在新自由主義的邏輯下,一切房地產與空間都化為資本,而不是讓多元與差異共存。只要阻擋了資本的積累,就必除之而後快。 

台灣的媒體近來經常引用破窗理論,咸認為是拼治安的利器,只是忽略了美國城市實踐破窗理論政策對於空間帶來的衝擊。應用破窗理論,都市生活品質(quality of life)的捍衛者認為遊民就像破窗,是社會失去控制的指標。其實遊民被當成罪犯,並不是因為他們做了什麼,而只是因為他們的身份。想想遊民沒有固定的可以睡覺之處,沒有地址可以收信。結果一個遊民為了基本生存,必須梳洗、吃喝、排泄、坐臥休息、蒐藏個人物品,就已經註定犯法。 

想想看公共座椅這個街道家具就知道空間設計怎樣在排除非我族類,最明顯就是不要設置座椅,一勞永逸(台北火車站),或者將座椅設計成無法躺臥、無法久坐(弧形椅面、自動掀起的公車候車椅、刻意在中間加上扶手的公園長椅、S形的座椅、加上尖刺的低矮窗沿),別以為這些設計單純出自於美學的考量,或者它其實就是一種「社會排除」(social exclusion)的美學。弔詭的是,破窗理論家認為對遊民宣戰是為了保存都市的多樣性,然而在他們眼裡遊民顯然不是多樣性其中的一種;他們把遊民視為妨害都市發展的元兇,卻忘了遊民其實是都市發展(例如製造產業外移)造成的後果。 

沒有能力處理差異與失序,可能導致更大的恐懼;而退縮則削弱了社會連結的可能。正如環境心理學家Whyte所指出,恐懼證明自身;我們對於威脅的認知並非決定於犯罪率,而是安全動員自身。大眾媒體掩蓋每日發生的經濟犯罪,卻不停止地報導下階層、精神病患、青少年幫派犯下的罪行等新聞,藉此更加強化並且合理化種族與社會階層的隔離。

差異應該是都市的鮮活的血,而街道與人行道是都市中最有活力的器官。我們也許該去除害怕差異的焦慮,嘗試從差異中學習,接受都市中的不確定性;讓市民自己來處理差異與和平,因為差異是避免都市停滯而必要的情緒刺激;隔離帶來不瞭解、誤解與衝突,而尊重差異卻是成長的契機。

文章標籤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權會冬季號

主編的話 /翁國彥(台灣人權促進會執委)

         201112月,主流媒體頭版斗大的標題,鄉民們口中「天龍國」的台北市市民們,赫然發現竟有市議員在議會質詢時,要求市府公園處應利用清潔萬華艋舺公園的機會,將水槍對準公園內過夜的遊民噴灑,藉此達到驅趕目的,甚至「噴水的人可以獲發獎金」。當市民們突然化身正義使者,譴責市議員及公園處欠缺人性關懷的同時,市民也似乎直到新聞見報的那一刻,才恍若大夢初醒一般,發現天龍國看似尊貴高雅,其實在市中心破敗窳陋的一角,始終生活著一群只因收入不穩定、租不起最廉價的隔板屋、被迫困居公園涼椅、寒冬午夜還會被清潔隊以潑水方式驅趕的遊民。

        不幸的是,遊民一直與都市共存,舉世皆然,端賴生活其中的人們是否願意施捨一些眼角餘光,瞥向這些生存在社會底層的弱勢民眾。更不幸的是,當「寒冬對遊民潑水」的議題熱度退燒,炒短線的媒體不再關注,諸多關於遊民與聚集地週邊居民的緊張關係、現行就業及居住政策能否改善遊民生活、中央及地方法令是否真正達到「輔導自治」的目的等議題,隨即遭到政府、市民及媒體的繼續漠視,仿若2011年的寒冬潑水,只是公部門體系中波瀾不驚的意外小凸槌。

     遊民問題的惡化,其實正如同文林苑都更案、美麗灣環評案甚至死刑存廢等重大人權爭議,都起源於政府的長期失職,放任立場不同的民眾形成對立、緊張關係,逐漸演變為無解議題。然而,如果我們都可以理解「有個遮風避雨的家、沒人會想露宿街頭」的基本人性,或同意「潑水及驅趕=將遊民轉換至另一個空間」只是一道鴕鳥政策,則不論你是否住在艋舺公園週邊,應該很快就可以發現:我們早該把激烈的口舌之爭擺在一旁,將怒氣指向政府,要求從根檢討勞動、住宅及社福政策,不要再放任民意代表施壓公園處去對遊民潑水、居民指謫人權團體不顧居住品質、或某些天龍人高傲地對遊民貼上懶惰骯髒的污名標籤。

     當然,相信讀完這期的TAHR報,你可能還是會有些犬儒、有些怯懦,憂慮期待政府作為的可能性。不過,不論遊民是否能夠脫離流浪生活,在此之前,不可否認他們仍是享有基本尊嚴的市民,仍在為個人的生活尊嚴及經濟條件努力。在此同時,我們也該承認對於遊民議題,已經到了需要包括遊民在內的人們共同理性對話、討論政策的時刻,別再讓所有人因為政府的失職、失能,而成為「被漠視的共同體」。

網頁連結:http://www.tahr.org.tw/node/1147

文章標籤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環署早前清走露宿者家當,小額錢債審裁處昨裁定案中露宿者每人可獲2000元賠償,惟有露宿者追償未果已離世,眾人昨擺下鮮花蠟燭為其中一人陳健明悼念。(李澤彤攝)
食環署早前清走露宿者家當,小額錢債審裁處昨裁定案中露宿者每人可獲2000元賠償,惟有露宿者追償未果已離世,眾人昨擺下鮮花蠟燭為其中一人陳健明悼念。(李澤彤攝)

食環洗街充公家當

【明報專訊】食環署今年2月以洗街清除「廢物」為由,充公多名深水埗露宿者的家當,引發其中19名露宿者入稟小額錢債審裁處索償,經過近半年聆訊後,雙方最後達成和解,由律政司向每人賠償2000元,但政府拒絕道歉。不過,案中兩名索償未果已病逝的露宿者,家人須先處理遺產承繼等程序,待明年2月再作審訊。有露宿者表示已拿回公道,不苛求政府道歉。

兩人等不及病逝

案件自本年6月開審至今,繼其中一名申索人梁志明於8月因慢性肝病毒感染過世後,另一申索人陳健明亦於本月19日因腎衰竭、肺穿洞等病離世。社區組織協會代表及眾露宿者昨出席小額錢債審裁處聆訊前,先帶同鮮花及蠟燭在庭外悼念陳健明及默哀。

多名露宿者原定每人索償3000元及要求政府道歉,但經過一輪調解後,雙方昨達成和解協議,審裁官麥國昌裁定案中露宿者每人可獲2000元賠償,且毋須支付訟費,律政司須於下月27日前將金額交予審裁處會計部,再由露宿者代表、社協幹事吳衛東轉交眾人。惟在聆訊期間逝世的梁志明及陳健明,須由二人之遺孀登記成為遺產承繼人方能代理賠償事宜,故押後至明年2月26日作裁決。政府一方在事件中拒絕道歉。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瑜慧(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大眾傳播與媒體藝術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卓珊(當代漂泊協會執委)

本文刊載於2012年10月30日蘋果日報論壇 http://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030/34607763

      邁入21世紀,迎接台灣的不是面目一新的未來,而是新的、更甚以往的,襲面而來的痛苦與黑暗。帝寶在2000年,以傲視全台的姿態,驕傲的向世人宣稱豪宅時代的來臨,而豪宅的持續熱賣,更見證之後12年台灣貧富差距的迅速拉大。台北市房價飆漲2倍,新北市房價上漲50%。而台灣勞動者的實質薪資卻倒退13年,失業人數從45萬人增加到近80萬人;連最卑微的街頭舉牌工作,也無情的從一天900元,被砍壓至800元,乃至700元。

      然而不斷攀升的房價物價與低迷的薪資,除了「買不起」的無奈外,更帶來「租不起」的惡夢。每月一兩萬元的不穩定收入,使得許多台灣當代的勞動者,扣除飯錢、交通費後,只剩兩三千元可以租房。為了不致淪落街頭,而拼命的尋找廉價租屋。台灣當代漂泊協會針對此社會現象,在2010年舉辦「居無定所攝影展」,當中「隔板屋的蒼白世界」主題展,就紀錄著城市勞動者忍耐著廉價租屋的惡劣條件,避免跌入街頭的掙扎。同時舉辦的「買不起,租不起」文化批判論壇,更吸引許多年輕市民參加。青春的臉龐寫著擔憂與憤怒,不理解為何精力旺盛的年韶,卻被迫困居在一坪的隔板屋,為何再怎麼努力工作攢錢,卻怎樣也看不見安穩未來。

      甚至恐懼的想著,當隔板屋也租不起時,會變成怎麼樣? 會成為遊民嗎? 會像電視新聞上面那樣,被青少年將屎尿灌進嘴裡或是被市議員在寒冬用潑水清掃的方式當成流浪狗驅趕嗎?「租不起」的後果,讓人感到害怕。所以再不好的居住環境、再不公平的房東條款,就像公共廁所無人清掃的惡臭,只能拼命忍耐著。但是忍耐,也意味過著每天提心吊膽的生活。遊民攝影班的成員聊起住隔板屋的經驗,就提到密密麻麻的木板隔間與到處外露的電線,讓人擔心火災發生將不堪設想。同時房東不換鑰匙,十個房間都是一個鑰匙,房客流動率高,會被他人闖入的恐懼時時存在。或沒有契約保障,房東可以隨時趕人、漲價或定出不合理的規定。例如有人碰到「房東說要把你趕走,不是真正趕,而是想漲房價,不好意思講,就給你挑」、「碰到不好的(房東),一個月電費收兩次,吃定了你」、或是禁止訪客等種種規定。

      儘管所有的日常活動被困在一張床上、白日與黑夜一樣陰暗、抽風機抽不走的悶熱滯黏,對阿文而言,這月租3千元的隔板屋卻得來不易,讓他可以脫離街頭,恢復一點在隔板裡的隱私權與安全。阿文斬釘截鐵的說「只要有錢租屋,就絕不放棄」。但是,這點卑微的願望,在工作時有時無、收入低、無保障的環境下,有時也很難守住。根據當代漂泊的調查,台灣許多的底層勞動者,隨著勞動力市場的吸納排出,過著跟寄居蟹一樣不斷遷移的生活。當被就業市場吸納,收入所得能擔負食物、交通與租金,即可暫時棲身隔板屋或雅房。一坪大小,僅能迴身的空間,至少讓身體與心靈有個隱私靠航,與置身街頭終日緊繃有著截然不同的差異。然而不穩定的工作結構、低收入、低儲蓄,一旦失業就變成重大危機,付不出租金而成為無固定居所者。若手上還有些餘現金,一日百元的網咖成為次要的選擇,身分也從租客變成網咖難民。若進一步吃緊,只得遊走城市,尋覓暫歇的角落──公園、車站、街道、廟宇、港邊、橋下、醫院、墓地,都是不得已中的生存選擇,身分也從網咖難民轉變成露宿者。

      隔板間、網咖與露宿,三種不同的居住型態,見證了台灣越多勞動者正在喪失的居住人權。不穩定的勞動結構與低薪資,使得許多勞動者陷在就業、非充分就業與失業的怪圈中,日復一日的找工-打工-失去工作;從而也日復一日的徘徊在不同的居住型態間,成為不停漂泊的台北寄居蟹。距離當初辦展的2010年,2年過去了。但是住進隔板屋的人們,卻從中高齡打零工者擴大到高學歷、有穩定收入者,在冬嚴寒夏燠熱、破敗朽壞、隔了又隔的違章建築與頂樓加蓋努力生存著。惡化的速度,就像外資流入炒房的速度,就像建商推土機剷平民房的急速。於是,我們知道了,當一個豪宅天龍國出現的同時,另一個隔板屋天籠國也形成了。那是一個看似不相干,其實互相生成的過程。


文章標籤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蘋果日報 2012年10月27日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1027/34602095/

 圖一.青年悲歌
自立更生的十七歲阿昌,因目前景氣差、工作不穩定,只好先落腳在月租金三千元的一坪雅房內。呂健豪攝

【突發中心╱調查報導】台灣年輕人面對低收入、高物價、高失業困境,不但買不起房子,連房子也租不起,寸土寸金的大台北地區,更是天龍國變成了天籠國!《蘋果》記者直擊,眾多年輕上班族蝸居租金低廉、僅容轉身的雅房,處境有如「籠民」,最小的雅房竟僅0.83坪,「只比棺材大一點!」年輕籠民無奈地說:「薪水就這麼多,只好如此!」從事租屋服務的崔媽媽基金會直指,當前是「有錢的人住豪宅,沒錢的人卻愈住愈窄!」


記者調查發現,許多年輕人在薪資有限卻想存錢的情況下,選擇委身租金極低的雅房。記者上網搜尋台北市月租4000元以下的房間,發現物件稀少但十分搶手,而這些猶如牢籠的密集房舍,多是舊公寓與鐵皮建築隔成許多房間分租,雖離市中心近、交通便利,但安全堪慮。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聯社紐約10日電世界新聞網 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October 11, 2012 06:00 AM 
紐約市的遊民庇護所人滿為患,市長彭博避開傳統程序,在全市各地開設了許多家新庇護所,有些設在富人區,當地居民擔心這些新鄰居會給當地帶來犯罪和毒品。

桂妮.瑞維斯 (Gwynne Rivers)是住在上城西區的三個孩子的母親,她的住宅附近8月新開一家成人遊民庇護所。她說:「我感覺好像落下一顆炸彈。我們非常擔憂治安。似乎沒有人在乎我們的擔心。」

最近數月,彭博一共開了10家遊民庇護所,以解決遊民爆炸危機。最新統計顯示,紐約每晚有4萬6000多人尋找庇護所,人數之多打破歷史紀錄。最近人口普查發現,紐約市的遊民人數占全美遊民總數的14%,而洛杉磯的遊民僅占3%。

發生遊民危機的原因,包括紐約缺少可負擔的住宅,以及越來越大的貧富差距。紐約市的貧富差距為美國之最,跟次撒哈拉非洲的國家差不多。

此外,跟其他城市不同,紐約市法律規定,必須為所有遊民提供庇護所。隨著遊民危機的日益嚴重,市政府繞過社區批准的傳統程序,動用急難救助部門快速設立新庇護所,引起富人區居民的不滿。8月份,市府在上城西區美國1%最有錢富人居住的公寓旁邊,開設了一家遊民庇護所。

使問題進一步復雜化的是,該庇護所設在第75小學操場的對面。學生家長桑特 (Jen Zunt)說:「肯定會有更多的人在街角、地鐵站遊蕩和乞討。這裡沒有足夠監控設備。有些人可能有精神病。」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10.04  新頭殼newtalk 記者楊宗興/綜合報導

http://tw.news.yahoo.com/%E5%90%91%E9%81%8A%E6%B0%91%E6%BD%91%E6%B0%B4%E6%83%B9%E8%AD%B0-%E7%9B%A3%E9%99%A2%E7%B3%BE%E6%AD%A3%E5%8C%97%E5%B8%82%E5%BA%9C-111132983.html

去(2011)年底台北市議員應曉薇一席「向遊民潑水就發獎金」的言論引發爭議,卻也突顯台北市政府以清洗公園為名行驅趕遊民之實,監察院今(4)日通過糾正案,指北市府恣意變更公園地磚清潔方式引發人權爭議,其對遊民之不友善有所違失;而內政部也未落實督導地方政府辦理遊民輔導,監院也要求改進檢討。
 
監察院今天通過監察委員對台北市政府所提出的糾正案,認為北市府去年底擅自改變清潔萬華區艋舺公園之時間與方式,造成對當地遊民權益的損害,核有違失,應予以檢討並改進。
 
監委高鳳仙調查發現,北市府為順應市議員應曉薇的要求以及人權團體、媒體的關注,先後多次擅自變更公園地磚清潔方式,也未辦理公園委外契約之變更,並未落實查核,導致引發社會對遊民潑水的人權保障爭議,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生活及遊民權益,因此決定對北市府提出糾正。
 

文章標籤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2/9/11 鉅亨網提供

美國近年的經濟危機,導致許多紐約兒童無家可歸,最新數字顯示,該市有超過 19000 名兒童需入住露宿者之家,是上世紀 30 年代大蕭條以來的最高紀錄。
 
《星島日報》報導,紐約市遊民服務局上周四發表的報告稱,該市共有 1977 名兒童需入住露宿者之家,較去年同期上升 18% 。
兒童、貧窮及無家可歸研究院總監努涅斯指出,自從 5 月以來,已有 2000 多名兒童加入無家可歸行列,他指若情況持續惡化,到聖誕節肯定有超過 2 萬名兒童入住露宿者之家。

現年 14 歲的無家可歸女童盧西亞諾表示,她們一家 2006 年由波多黎各移居紐約, 32 歲母親因健康欠佳找不到全職工作,她們今年 1 月因當局取消租金津貼被逐出租住的房屋,她與母親和 3 名年齡分別 2 歲至 7 歲的妹妹入住庇護中心,她形容那裏環境很差,而且該區周圍很危險令她不敢外出。

政府指每 4 名紐約兒童中,就有 1 名的家庭食物供應不穩定,因為這些家庭需將收入支付更急須的租金或醫療開支。

紐約市長彭博本周曾表示紐約的生活較 4 年前好。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