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1     標題2     標題3     標題4 

今周刊 2011/05/11
 為何台灣的上班族年薪只有OECD國家一半?為何台灣的上班族時薪不到先進國的三分之一?不論是製造業、服務業,都是工時過長、薪水偏低。為何即使是高科技產業員工,都必須過著朝十晚一的畸形生活?找不到產業升級的新方向,台灣已經陷入嚴重的苦勞經濟!
 
【文/楊紹華】

時間是凌晨一點,張鳳茹(化名)騎上她的五十CC摩托車,二行程的引擎聲實在刺耳,但她管不了那麼多了,狠狠催動油門,急著上路。此時此刻,如同過去四年來的每一天,張鳳茹剛剛結束十五小時以上的工作,帶著一身疲憊,下班回家。

在股王宏達電桃園總部上班的她,距離住處其實並不算遠,騎車大約只要十五至二十分鐘。路程雖然不長,但她說,每天回家時路邊的住家和商店幾乎都已熄燈,人行道空空蕩蕩,路上也沒有太多車子「作伴」,「二十分鐘的路,前半段總是害怕,騎到後半段,常常忍不住感到心酸。」

「有一回,意外能在晚上十點『提早』下班,回家路上看到幾家商店的招牌還亮著燈,竟然感動地想哭。」她說。

張鳳茹今年二十六歲,她的工作是負責與國外協力廠商聯絡溝通,由於是責任制,所以上下班的時間並沒有硬性規定。「但工作很多,如果沒有在早上十點以前到公司,恐怕真的要在辦公室過夜了。」她苦笑著說,自己的生活是「朝十晚一」,早上十點上班,午夜十二點以前不可能下班。

忙碌的她,每天仍然固定吃「三餐」:

早餐?「上班路上買個三明治,到公司吃。」

午餐?「因為早餐很晚才吃,所以就省了吧!」

晚餐?「通常在便利商店買個微波食物解決。」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幾年民眾對經濟成長的「無感」,已經習以為常。這種現象反映在經濟數據上,乃是經常性收入或薪資的停滯甚或下滑,而反映在生活體驗上,則是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擔心甚或不滿。

     當大多數民眾對經濟發展的成果沒有共同分享的感受時,必定代表這個社會正在逐漸步入財富與所得集中化的過程,而當大多數民眾對經濟分配差異擴大的感覺越來越強烈時,也必定代表民眾對社會公平正義的渴望與期待已瀕臨至最高極限。

     對政府而言,這種「無感」與「有感」的對稱特性,毋寧才是最需要關注的焦點。民眾對經濟發展的「無感」固然是一種值得注意的警訊,但民眾對分配差異的「有感」更應是一個執政者不可忽視的威脅。

     長久以來,我國的稅前與稅後所得分配皆呈現益愈不均的趨勢,前者的原因很複雜,包括經濟、產業以及社會結構與型態的改變所造成;但後者的因素則很單純,亦即租稅的重分配功能不彰所導致。

      尤其是,當稅前所得的分配越趨不均時,政府更需要加強租稅的重分配功能,其除了可以抵銷稅前所得分配的不利影響之外,還能夠進一步發揮平抑稅後所得不均的效果。

     然而,從實際稅前與稅後所得分配的比較分析可知,近年來,我國租稅的重分配效果乃在不斷地削弱與遞減中。相對於政府的社會移轉性支出,租稅的重分配功效只占十分之一不到,遠落後於社會福利救濟措施。

     在我國,不管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執政,租稅一直都扮演著為經濟發展服務的角色,喪失了其支應政府公共支出的本體性功能,以致造成稅基侵蝕嚴重,稅收增加不易,租稅公平性益愈惡化的結果。每一個政黨剛一上台幾都誓言做租稅改革,陳水扁執政8年伊始便成立了財政改革委員會,宣稱勵精圖治,追求財政收支平衡。

     但結果卻是政府年年赤字,債務不斷攀升,租稅優惠有增無減,財政紀律瀕臨崩解邊緣。馬英九就任迄今3年亦不遑多讓,大張旗鼓地成立了賦稅改革委員會,揚言全面改革稅制,建構順應世界潮流的優質租稅環境。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公平稅改聯盟、反貧困聯盟、台少盟、台灣勞工陣線、社會住宅推動聯盟、無殼蝸牛聯盟 (依筆劃序)

     打從去年底央行開始實施的選擇性信用管制,上個月奢侈稅立法通過,以及立法院刻正審議不動產資訊透明化相關法案等,原以為政府在高房價民怨下終於有點作為了。但就在上周,經建會突然拋出「現代住宅」方案、行政院放寬優惠貸款上限,以張金鶚教授所言的「左手打房、右手護房」的方式,瞬間澆熄了居住正義的微弱火花。這突顯了政府對於台灣住宅政策缺乏核心思維與理念堅持,且整個行政體系陷入「既要安撫百姓、又要照顧建商」此種妄想左右逢源但又自相矛盾的多頭馬車狀態。

     鑑於本週三(5/11)立法院內政委員會要求政府就「住宅政策」進行專題報告並備詢,我們願就政府當前住宅政策以及相關方案之問題予以指認並提出建議,供各界參考。分述如下:

一、針對當前首要民怨高房價問題,我們必須指出,問題的癥結不是住宅供給不足 (據統計全台有百萬空屋),而是有太多的「假性需求」(各類投機 炒作) 造成房價飆漲。也因此,政府如真有心要解決高房價問題,就必須從「假性需求」問題來來著手,而不是用合宜住宅、現代住宅、放寬房貸優惠等增加供給面手段來因應。換言之,目前整個住宅政策在方向上有根本性的錯誤。

二、既然供給面手段是錯誤的政策方向,為何這些年來政府卻始終樂此不疲?原因有二:首先,台灣行政部門長久來有「房地產為火車頭產業」此一迷思,但據包括張金鶚等學者皆有研究指出,台灣房地產並非火車頭工業,特別優厚鼓勵房地產,也未必能帶動總體經濟成長 ;其次,台灣自八零年代起,業已形成一植基土地房地產利益的綿密政商網絡。在此兩者作用下,台灣的住宅政策幾乎與「房產業者利多政策」劃上等號,從這幾天政府宣布「現代住宅」、「放寬房貸優惠」建商一片叫好稱道聲,便是一例。

三、關於「合宜住宅」與「現代住宅」此種由政府扮演住宅商品供給的政策,說穿了就是過去國宅政策的再版,是一種無效、不公平、且不可行的住宅方案。無效在於,我們根本無法做到像新加坡那樣全國超過八成以上的住宅都是由政府興建提供。過去30年來,政府直接興建國民住宅數量為174,891戶,僅佔住宅存量的2.3%,現在就算宣稱再蓋上萬戶「合宜住宅」、「現代住宅」,頂多增加0.2個百分點,對於調節市場價格或滿足民眾需求來說根本是無效。不公平在於,由於數量有限,少數進駐者等同中了樂透彩券,幾年後就可比照市場行情賣出,一轉手就是數百萬元的進帳。以及,為了壓低售價,政府以低價賣斷或設定地上權提供土地給建商並提供融資保證,建商在政府的保證、房價又比鄰近地區便宜的情況下,賺取利潤且不用負擔風險,這正是最近財團建商大力讚揚合宜住宅、現代住宅的真實原因。不可行在於,以設定地上權的方式興建住宅,參照過去台北市辦理之經驗,後續必然衍生民眾要求買回之訴求抗爭,絕對會尾大不掉。

四、至於放寬「優惠房貸」到720萬、30年的作法,完全突顯政府其實是跟高房價既得利益者站在一起的;既然百姓嫌貴買不起,那就借更多錢讓你買,是一種誘騙百姓成為高房價屋奴來穩定高房價的荒唐政策。據營建署所公布99年第四季資料,台北市中價位房價為1500萬,中位數所得家庭房價所得比是14.3倍、房貸負擔率56.2%;新北市中價位房價800萬,中位數所得家庭房價所得比是9.4倍、房貸負擔率38.1%。試問,面對民眾這樣的高房價所得比與房貸負擔率的壓力,是放寬貸款額度與年限可以解決的嗎 ?簡言之,此政策對本來就負擔不起的家庭來說是還是無福消受的,更有可能誘騙民眾罔顧能力硬著頭皮跳入高房價火坑,就如同某報社論所言「政策殺人」是也!

五、綜合前述,我們必須再次呼籲並強調,台灣的住宅政策應把握以下兩個根本原則:(一) 健全房屋市場並抑制房價飆漲,讓一般家庭在合理負擔下能夠租屋、買屋、換屋;(二) 興辦社會住宅並補貼照顧弱勢,讓青年與底層弱勢者的基本居住權益可以被保障。而在這兩個原則下,政府必須強化既有的政策方向為: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5-10 中國時報 【本報訊】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2/112011051000446.html

 

     在「居住正義」的倡議下,除了行政院長吳敦義表示要實現「住者有其屋」的理想外,經建會也釋出蓋現代住宅,號稱「租得起就買得起」的訊息;政府同時把優惠房貸整合,最高可貸七二○萬元,貸款年限由廿年延長到三十年。這些思維幾乎都以「民眾擁有房屋」為主軸。但我們認為要實現居住正義,國內目前該強化的應是公屋的出租而非出售。

     實現「住者有其屋」確實是高尚的理想,值得政府努力。但如果這個「有其屋」是指擁有房屋,則斷不可能實現。歷史上只有那種百分之百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國家才可能實現,但其流弊則更嚴重。但如果「有其屋」是指擁有居住的房子─不論是政府透過租金補貼、或公屋的出租,讓經濟弱勢者得有安身立命之住所,則較有可能實現。

     我們所以不談政府興建房屋,再以較低價格出售給經濟弱勢民眾的作法,是因為這種「國宅政策」,台灣早已作了數十年,最後無以為繼。因為,政府找地、蓋屋再出售,幸運以低價買到的民眾如中樂透;但政府手上卻再無籌碼。最後越蓋越偏遠、找地越來越難,終而吹熄燈號。如果三十年前政府就以建公屋出租為政策主軸,台北市內菁華區的大安、成功、正義、信園等國宅掌握在政府手上,可以出租給弱勢民眾,就不會變成弱勢者「被驅離市中心」。

     雖然台灣號稱自有房屋率達八五%,但實際擁有自有房屋者約七成左右,另外三成的無殼蝸牛,可能一輩子買不起房子,其中又有三成民眾收入遠低於平均值,這些人才是政府要實現居住正義的主要「服務客戶」。政府給予高額的七二○萬元貸款上限,坦白說,大部分上班族其實「借不起」這麼多的錢,而且一旦利率反轉,各種社會問題與金融問題齊來,情況會更慘。政府興建公屋給予低廉的租金優惠,才是解決其居住問題之正道。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5/08 04:11

自由時報記者林曉雲/台北報導〕人人都上大學?年輕人是草莓族?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昨天呼籲政府要正視青少年的就業問題,因為十五到廿四歲的年輕人,有七十五萬人在工作,曾經有過工作者達到九十九萬人,但平均月薪不到二萬元,且部分工時超過十小時。

台少盟分析勞保的投保數據及主計處人力資源調查結果,九十八年底十五到廿四歲年輕人計有七十四萬九千多人就業,其中十五到十九歲(國中畢業到高中職畢業)有十一萬二千四百七十七人,青少年勞動參與率約為二成九。

進一步分析,有工作的青少年七成在服務業,約五十二萬四千人,其次為工業部門二成九,約廿一萬五千人。

失業率約11% 其他族群的3倍

台少盟去年下半年另針對國內各企業主進行「企業僱用青少年意願調查」。台少盟秘書長葉大華表示,青少年的失業率約十一%,是其他就業族群的三倍,而且平均的工時有偏長情形,一成四受訪企業承認青少年員工工時超過十小時,以服務業最嚴重,也有大型企業平均工時達十一小時。

工時長,收入卻未跟著增加,平均月薪不到二萬元。光啟高中夜間部二年級學生董承翰,在大圖輸出印刷廠做了二年多,週六常要加班,月薪原本一萬七千多元,但因為要上夜校,提早一小時下班,最後只拿到一萬五千多元,最近改跟單親父親做木工。他表示,賺的錢要負擔生活費,也要貼補家用。

十七歲的「榮生」住屏東,最近父親去世,他在家附近找到飲料店工作,月薪一萬七千多元,不休假一個月可賺到二萬多,他說:「不亂花,就可以讓家人也有好生活。」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新聞稿 】  看!那位立委願為貧困者修善法 

      為回應民怨為首的高房價和貧富差距懸殊惡化,兩大政黨合作奢侈稅的立法。但奢侈稅不過是撫平民怨安慰劑,不但無法有效抑制房價,更不能改善貧困者的生活;若想重施伎倆騙取選票,反貧困聯盟會隨時戳破政黨詐騙伎倆。同時更加大施壓,達到實質「為貧困者修/立法」的目標。並以縝密的國會監督與施政作為,做為總統大選與立委改選時的投票指南,呼籲全民支持友善貧困者的政黨、立委和總統候選人,藉此教訓財團政黨、政客。

 修法主張:量能還學貸和嚴禁派遣勞動,立法保障就業品質,防止青年貧窮勞動;修正消費者債務清理法,以提高更生及清算免責成功率至60%;修  正社會救助法,訂定遊民生活照顧條款。

         3月16日,本聯盟透過立法院收發室,寄發『敬請委員為貧困者修善法,修法承諾書』,並且一一去電各立委手機鄭重提醒。

遊說過程摘錄如下:

3月21日上午拜會王金平院長,院長甚為重視且支持聯盟的訴求,揚言要將本盟的訴求函送府、院高層,作為施政方針。並交付曾永權副院長擔任跨黨派修立法協調人,要聯盟也去向副院長說明。

         3月28日,拜訪曾永權副院長,副院長頗有誠意地說願全力以赴,要安排涉及須要修法的各相關部會首長和承辦單位先和聯盟溝通討論,減少阻礙,儘速修法通過,以造福貧困者及其家庭。

        同日,拜訪國民黨團書記長謝國樑,謝委員表示若要求個別委員簽署承諾書,先前的《公督盟》已讓他們火大,認為常遭其莫名指控,大家已有共識盡量抵制,簽署情況肯定不佳。但,他認為召集人簡錫堦是公正可信的,希望不要以負面攻擊方式打擊不簽署的委員,願意以國民黨團名義簽署,表示全員的支持,甚至可以黨團提案,讓法案順利通過。但,3月30日和謝書記長再度連絡時,他卻說:黨團幹部有意見,不便簽署了。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1/04/11 09:56 記者賴昭穎/台北報導

台灣貧富差距持續惡化!財政部財稅中心統計資料顯示,二○○九年所得最高的族群,平均年所得近二百八十一萬元,最底層的窮人,全年所得只有九萬九千元,兩者相差廿八倍,創歷史新高。

但實際的貧富差距狀況可能更嚴重。稅務官員說,真正的低收入戶窮到連繳稅都不需要;許多有錢人以投資股票、買賣土地房產錢滾錢,身價很驚人、繳的稅卻很少。

官員說,財稅中心的報稅資料根本秀不出這些「殘酷的真相」,「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情況難以想像。

財稅中心公布九十八年度綜所稅統計專冊,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和前一年度相比,最貧窮和富有的百分之十申報戶所得統統縮水,但所得低的受創較重,平均所得從十二點二萬減為九點九萬元、少了近兩成,高所得者從三百廿三萬減為二百八十一萬元、減幅百分之十三,所得差距也從廿六倍拉大為廿八倍。

分析國內高低所得者的收入來源,財稅中心資料顯示,中低所得者主要所得來源是「薪資所得」,以稅率百分之六的民眾為例,每戶平均薪資所得只有五十四萬元。

至於年所得淨額一千萬元以上、稅率百分之四十的民眾,收入最大宗是「股利所得」,每戶平均有一千八百卅六萬元,顯示這些有錢人靠股票錢滾錢的實力雄厚,而且賣股賺錢還不用繳稅。

有錢人的第二個收入來源是「薪資所得」,每戶平均薪資六百六十四萬元,光是薪水的零頭都比低所得者一整年賺得多。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1-04-09  中國時報 【沈雲驄】

打投機,八萬;反國光,四十萬;廢核,難以估算。

     現在不管談到什麼產業政策,政府都會搬出可能受影響的「就業機會」。哪項產業不做,會有多少人可能丟飯碗;哪個工廠蓋了,會為國家帶來多少工作。意思是,反對這項產業,就是在害人家沒頭路,不蓋這家工廠,就會讓國家經濟不好。

     錯了。打造一個好經濟,就業機會「數量」的創造當然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就業「品質」的提升。一個只管降低失業率數字,不看就業內容,不問就業品質國家,很難讓人民快樂健康起來。

     加拿大社會學家艾蘭.碩爾(Eran Shor)最近發表一篇研究,就當頭棒喝了此刻不管三七二十一,只顧著壓低失業率的政府。失業,這項研究發現,的確會讓一個人活得很痛苦。一來,失去收入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會讓他們更容易接近菸酒與藥物,二來,沒賺錢自然沒法吃得營養,身體也容易搞壞。因此,只要失業幾個月,就足以大大提高一個人壽命縮短的機率。

     薩爾也發現,並不是有了工作,一個人就會有健康、有美好生活的。他檢視過去四十年來,十五個國家、高達兩千萬人口資料後發現,不管在哪國家,其實只有那些找到好工作,待遇佳環境好的人,身心健康才會改善。有了工作,但卻收入低、老在加班、工作環境惡劣的人,照樣活得很差,平均壽命甚至比失業族還要低。

     澳洲國家大學精神健康研究中心的調查,也有相同發現:失業者,的確精神狀態比較不好,但那些有工作、就業品質卻不理想的人,精神狀態卻比失業者還要來得糟。主持調查的巴特沃說,這項發現推翻過去對於「就業機會」的理解──就業機會很重要,卻不是所有機會都能帶來身心滿足。換言之,政府們在努力創造就業機會同時,也應重視就業品質改善。否則失業率降低了,卻未必代表國家更健康,人民更快樂。

     這就是為什麼,「國際勞工組織」前些年推出一項名為「像樣的工作」(Decent Work)計畫,提醒政府們:所謂健康的經濟,不只是能創造就業與投資機會而已,而是要同時讓人民享有安全的工作環境,擁有均衡的生活──也就是一份就業品質良好的「像樣的工作」。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