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8  中國時報

陳怡伶

 

     最近主計處最新普查公布全台空屋率高達一九.四%,因此有人主張政府不應該興建各種住宅,包括社會住宅。筆者認為這說法值得商榷,社會住宅是出租為主,以弱勢者為主要對象,因為這些人在租屋的市場非常難找到房子,例如遭受到家暴的媽媽帶著年幼的小孩,社會住宅扮演急難救助的功能,讓一些突然遭到變故的家庭有一個住處。台灣的出租國宅少於○.○八%,實在過低。

     在臉書上流傳一個感人報導,是有關中和國小老師林作逸成長的故事。林老師的母親原本是國小老師,因病失明,後來父親外遇離婚,眼盲的母親獨力撫養六個小孩,但林老師的父母先後同遭父親的外遇對象殺害,林老師國二那一年,母親被燙死,六個小孩陸續從平價住宅搬出,在育幼院長大。在故事中有幾個字跳出來,就是平價住宅。長大後的林老師樂於幫助別人,他提起在很多沒有飯吃的日子裡,平價住宅裡的鄰居給他的一個包子,那是那些日子裡整天唯一的食物。

     在高房價民怨之下,台北市政府宣布幾個社會住宅的興建地點,這些地點的居民紛紛抗議,這些抗議以房價下跌、擁擠、公共設施與綠地不足的各種理由,反對社會住宅的興建。其實,背後真正的理由就是不希望這些窮人進住,變成鄰居。雖然,住宅運動的倡議者主張社會住宅將不是低品質的國民住宅,相反的,社會住宅將是一個符合環境友善的綠建築,並且將引入各種嘉惠社區的公共設施,如兒童遊戲場、社區活動中心、托兒所或托老中心等,社會住宅也將混入剛入社會的青年,協助剛起步的年輕人成家立業。但是,這些新的社會住宅想像仍抵不上對於房地產價值的計算,以及很令人心寒的是,也完全抵擋不住對窮人的歧視。這些赤裸裸的歧視,總不禁令人反思,台灣究竟變成怎樣的社會了?

     台灣近年來有很多進步的社會運動,一些弱勢族群的汙名漸漸被去除,像是婦女、同志、身障者、原住民等,雖然這些運動還在持續奮鬥之中,但是,社會已經漸漸瞭解很多歧視的做法與言論是不被允許的;然而,窮人卻是一個真空地帶,沒有人站起來說,不能歧視窮人!執行社會住宅的市政府,也放任這些歧視的言論以做為興建延遲的理由。

     台灣本來就是一個高度混居的社會,都會區大廈的頂樓加蓋、雅房分租,住的就是在都市求生存較底層的人口,貧富混居一直不是個問題。五六年級以上的父母輩們,經過戰亂,哪一個沒有窮苦過,我總是會想起母親提到美軍轟炸的時代,他們是如何吃番薯簽度日的。曾幾何時,窮人好像瞬間變成過街老鼠,雖然不是人人喊打,但是卻是一些人想趕跑的人。

     這些歧視的說法,也影響到窮人對自我的認知,我們在平價住宅的訪談中,發現一些住戶在等候多時終於可以分配到平宅的時候,卻猶豫不決是否該遷入,因為他們的朋友告之,平宅是一個貧民窟,住了一些有問題的人,在反覆掙扎之後終於進住,起初對鄰居與社區充滿恐懼,住了半年之後,才漸漸發現原來鄰居就是普通人,原來擔心是多餘的,也覺得這些不明就裡的刻板印象真是不可思議。

     占據華爾街的運動開始引起全世界對經濟投機活動的討論,也讓我們瞭解現在的富人之所以迅速地累積財富,是因為過多的富人減稅,以及充滿投機的經濟體質所造成。住宅是基本的居住權,像空氣和水一樣,是人基本維生的要素,放任住宅投機本身就有很多社會不正義的問題。

     林作逸的故事真的好可憐,但也充滿人性光輝,很慶幸的是,他是社會救助體系救到的小孩,因此,我們沒有接著讀到之後六個小孩悲慘的故事,而是這些小孩長大後,如何克服悲劇,變成願意對別人伸出援手的大人。和他們一樣貧窮的平價住宅鄰居,在他們一無所有時給他們一個包子,這一個包子,是不是也是我們可以給的。

     (作者為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系助理教授)

引用自: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102800972.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當代漂泊 的頭像
    當代漂泊

    當代漂泊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