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宛真(當代漂泊執行委員、遊民就業輔導員)
轉載《TAHR PAS 2012冬季號:遊民、露宿者、無家之人專輯》 http://www.tahr.org.tw/node/1147
2011年冬天,台北的天氣一如往年,濕冷的直鑽脊樑。但這一年,瑟縮在艋舺公園的無固定居所者,不僅等不到防寒措施到室內避寒,反而在市議員的要求下,台北市政府以潑冷水清潔的方式驅趕露宿者。此事經台灣當代漂泊協會揭露之後,引起社會一片譁然,也驚動總統特別在春節期間的治國週記出面說明。總統雖然沒有辦法澄清那證據確鑿的潑水畫面,但仍企圖轉移焦點宣傳政府政績。對於已經遭到監察院報告批評的黨內議員和市府官員至今卻未有懲處。
那總統的治國週記到底說了甚麼治國之道呢?總統強調,「街友問題不只給他魚吃,還要教他怎麼釣魚」。接著就以在春節期間提供遊民臨時工方案,作為政府有著良善遊民政策的依據。先不說春節臨工方案起初推行時,大部分的遊民是被排除在外的。直到2010年當代漂泊與遊民一同抗議之後才獲得平等的申請資格。其次,這個治國週記反映了執政當局的思維,遊民政策的唯一重點就是把遊民送去工作。其它如遊民被政府當流浪狗驅趕、用潑水方式羞辱、經常惡意沒收遊民家當這類事件,都只是旁枝末節。只要把遊民成功的送出去工作,那就是遊民變工人,成功的解決遊民問題。
只是這種”遊民變工人”的策略,就好像一面牆壁破洞,水持續淹進來,但主人卻只會往另一邊往外倒水。形成水一邊持續淹進來,而主人還自我感覺良好的說,看,我已經把很多水已經倒出去了。社會貧富不均、勞動彈性化、薪資長年過低、職災沒有保障、社會安全網破洞百出,這些問題都使得台灣的勞動環境四處破洞,也使得掙扎生存的勞動者有時就在這個不穩定結構裡,擠出破洞之外,成為一無所有的無固定居所者。政府的遊民政策,就好比那個舀水的主人,不去想辦法補上牆壁的破洞,強化勞動者的生活保障,反而將焦點拼命放在把遊民送出去工作。認為遊民政策的重心就是促進遊民就業,只要就業就能夠讓遊民擺脫流浪的生活。
這樣的政策看起來很合理。但為什麼台灣的遊民還是持續增加?為甚麼成功送出去就業的遊民卻還是擺脫不了重回街頭的噩夢呢?為什麼這種想方設法將遊民送出去工作的主導思維,卻合理化社會對遊民的歧視呢?為甚麼這種想法會正當化仇恨犯罪,讓青少年將屎尿倒進遊民的口中,還自覺是”激勵”他們去工作?筆者從事新北市遊民就業輔導工作已三年,將以實際輔導的案例,來深入檢視這套以遊民就業為核心的遊民政策背後耐人尋味的弔詭處。
政府的輔導就業系統
遊民就是好吃懶做、有病不正常,更是城市骯髒失序的根源,這樣的意識形態形成各種對待遊民的方式。有的是採取極端的手段,以掃除城市的毒瘤之名正當化各種對待遊民的暴行,言語暴力、潑水驅趕、潑糞等,助長仇恨犯罪。另一種則是採取積極方式「輔導」遊民重回社會,背後卻仍不脫遊民「不工作」、「沒有穩定就業」就是不正常的思維。因此,不論遊民有沒有工作能力或工作意願,皆需要透過積極「輔導」讓遊民自立重回一般人正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