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學系副教授)

http://benlakuang.blogspot.com/2010/09/blog-post.html 

隨著台北國際花卉博覽會開幕在即,台北城熱鬧非凡,但並不是因為明星藝人站台,或者公務員被迫跳著花博舞迎接這場難得盛會,而是市議員連番揭發花博弊端,打得郝龍斌市長差點喘不過氣來,全民在一片沸沸揚揚的弊案聲中,遙望花博來臨。

花博弊案當然需要持續追蹤,但更不能忽略的是,台北市政府為了花博,整頓市容,市府攤販遊民工作處理小組指示警方全力驅趕龍山寺周邊及艋舺公園的遊民。街友們放在公園的紙板、碗盆、棉被、衣物等用品,也被當環保廢棄物清運掉。

類似的事件也發生在台中,台中市政府在街友外出打零工的時候,清空所有雜物,連藥品、證件都沒留下,家當全被當成廢棄物丟棄。

這幾年,台灣各級政府不斷爭取大型的運動賽事,或是舉辦國際級的展演活動,這些舉動大多能得到社會好評。但事實上,不論是國際比賽或博覽會本身就是一種政治舉動,一方面炫耀國家的財力與爭取國際知名度,另方面則是對內進行政治動員,透過設定國家或城市的共同目標,凝聚共識,增加集體的榮譽感,排除有礙實踐「共同目標」的群體。這種作法不僅有助於城市更新的短期效應,更有利於鞏固執政者對內政治地位的拉抬。當然,這並不是完全沒有政治風險,最常見的是,大型活動之後的債檯高築,甚至城市裡的弱勢者,往往在美化市容與維護秩序的正當性下被當作「破壞者」,遭到不平的對待。

舉辦國際活動或「美化」市容對城市發展並非不重要,只是所謂的「美」並不只是尋求整齊、美觀,或者展現高尚的「品味」,更重要的是,美感的養成還包括是不是具有尊重多元,甚至彼此欣賞的態度與涵養。理想的狀況是,我們承認遊民其實是一種主動或被迫選擇的生活方式,也是城市裡的獨有文化,我們有沒有可能因此從遊民的身上相互觀照,或對不同的生活形態彼此尊重?

坦白說,上述的說法有些高調,實踐起來相當困難,對許多人而言,遊民不只會破壞市容,更是「社會問題」。然而,遊民若真是社會問題,那麼,執政者的責任就不該侷限於地方環保單位處理「垃圾廢棄物」的思維,更重要的是要認真面對造成「社會問題」的背後原因。

遊民的出現,不僅涉及到個人生活方式或面對社會秩序的選擇與回應,更重要的是,反應了房價高漲、住宅政策、貧富不均、社會福利等結構性問題,如果政府無法有效解決,當房價越來越高、失業者越來越多,所謂的遊民自然也可能越來越多。

花博其實是個照妖鏡,不僅照出了少根筋的政府,也反照出執政者好大喜功的氣量,更暴露了執政者面對弱勢者及「社會問題」的思維與能力,而無法解決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只會打掃環境、妝扮門面、驅趕弱勢者的執政者,其實是個無能的政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當代漂泊 的頭像
    當代漂泊

    當代漂泊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