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2-01  中國時報 

邱坤良(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2020100512.html

      萬華與台北市其他「區」相較,是老台北發祥地,也是極富文化傳統的聚落。三、四十年前,萬華龍山寺前的三水街、廣州街與華西街的飲食、草藥、雜貨或花柳巷,展現老艋舺的風情,也暴露「後街人生」的陰晦面,但空間與人事物的對比並不明顯。而後三水市場拆除,捷運與地下街陸續完工啟用。香火鼎盛的龍山寺築起圍牆,廟前小廣場限制閒雜人等聚集,西園路、華西街與廣州街、桂林路、貴陽街一帶人潮依舊。新建的五彩噴泉公園常有身心障礙者表演歌曲,公家單位也藉此舉辦藝文巡演,然而,在公園出入的捷運現代空間與地下街新商場,卻與周遭環境以及人事物,顯得格格不入。

     當信義計劃區、內湖商業區、甚至西門町商業的區域形貌與國際同步連結之際,萬華的發展與現代都會背道而馳,給外界的感覺是居住品質、就學環境不佳,房地產價格也深受影響,當地人士常把原因歸咎給數以萬計的遊民。

     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去年底在議會質詢,要求市府清潔人員每天深夜與清晨以水柱沖灑遊民經常棲息的角落,引起人權團體撻伐。應議員覺得委曲,找來當地里長聲援,終究不敵輿論壓力,哭哭啼啼地公開道歉。新聞熱了幾天,被大選議題掩蓋。但選舉揭曉,馬總統連任的年關時刻,應議員又召開記者會,指控人權團體刻意以自拍畫面對她污衊,目的在強化外界對馬總統「無能」的印象,人權團體則再公布質詢現場資料予以反駁。遊民的安置與就業確是現代社會問題,處理起來極為棘手,但與總統大選扯為一談,還是頭一遭。

     國際間很難找到沒有遊民的都會,歐美城市的車站、公園、地下鐵,遊民比比皆是。有些國家強制管理,有些國家(如日本)則採寬鬆政策,委由社福團體「管理」。東京新宿的公園、街道遊民充斥,成為另類「特色」之一,讓當地人頭痛,卻不妨礙新宿作為遊客非去不可的購物、旅遊點。東京最早開發的淺草與萬華在台北的角色類似,也有一些遊民,倒是利用晚間在商店門口棲息,天一亮就自動「外出」,未對市容帶來太多髒亂。

     淺草是江戶時代庶民生活中心,原來「河原」乞丐、藝人、妓女雜處,傳統曲藝流行,賭場與黑道文化隨之萌生。不過,二十世紀初日本現代藝文興起,源自歐洲的歌劇在淺草衍生日本化歌劇、輕歌劇、音樂劇與現代舞蹈。戰後的都市更新,淺草被定位為「下町」文化的重心。時至今日,這裡的日本時代劇、笑鬧劇與大眾文藝獨樹一幟。每年五月第三星期的週五、六、日三社祭,不僅東京人津津樂道,在日外國人也一睹為快。

     萬華的更新計畫起步甚早,但迄今未能盡如人意,是城市空間規劃與管理失當,還是因循苟且的民族性?或者,單純是「萬惡罪魁」遊民的因素?目前萬華給人的印象是古老寺廟與平價服飾、手工藝、風味小吃。論當地寺廟祭典規模,淺草三社祭不及農曆十月二十日起三天的「迎青山王」(夜巡)。不過,咱的「迎青山王」至今仍只是援例辦理的「迎鬧熱」而已。以往輝煌一時的艋舺藝文社團(樂團、劇團、詩社)、戲院,並未留下人文傳統與遺跡,當代藝文團體、畫廊、劇場也未在萬華扎根。連近年日受重視的節慶活動都未能為艋舺添增光芒,因為曾經名聞遐邇的青山宮、龍山寺燈會,早就隨著台北燈節、台灣燈會的崛起而盛況不再了。

     萬華應有更多的陽光照耀陰暗角落,若擔心遊民造成髒亂,環境與衛生單位就得加強清潔,讓遊民經常有盥洗之處,而非以水柱趕人。再則,市府應設法恢復萬華藝文傳統,善用閒置空間,鼓勵視覺、表演、文學工作者進駐,而在地文創產業(如流行服飾)策略也須檢討。已修復成鄉土藝文中心的剝皮寮更宜改善體質,俾能發揮更大功能,而非只在「上班」時間辦些小型展覽,下午五點不到,保全就急於趕人、關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