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6 21:43 作者:向紅岩
素以「愛心代言人」自居的台北市議員應曉薇,大概萬萬沒想到,在市議會質詢時那番「灑遊民撥獎金」的「高論」,竟會被社會大眾視為嚴重逾越人權底線,甚至引發輿論同聲譴責,讓她苦心經營的公益形象毀於一旦。
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譴責,應議員毫無悔意,堅拒道歉,甚至挾部分萬華地區里民樁腳自重,繼續誤導、深化里民與遊民的對立。孰料愈是硬柪,愈是醜態盡出。應議員唯一說對的是,「遊民人道關懷,不是給吃給喝,而是輔導他們不再當遊民」,但,應議員可曾如其所聲稱的,真正深入了解過其所在之中正、萬華選區內的遊民屬性與生成原因?
中正區的台北火車站與萬華區的艋舺公園,是台北遊民的兩大聚集地。根據台北市遊民外展社工員張獻忠2009年所做的田野調查,萬華區聚集的多為因景氣蕭條、產業外移導致失業繳不起房租的經濟型遊民。他們多為50至59歲的中高齡失業者,學歷以中小學為主,9成單身,除了資源回收、各類福利補助與庇護性就業外,收入多不穩定。結論是,此區遊民屬性為高經濟風險族群,極易受到景氣衝擊,故不論是輔導就業或生活重建都相對困難。
另,根據「台灣當代漂泊協會」2010年於台北車站的訪查亦顯示,高達9成的遊民之前都有工作,並以正職工作(63%)為主,甚至11%遊民曾經擔任過老闆。流浪期間,遊民工作比例相當高(71%)。但工作高度不穩定,打零工比例高居首位(69%)。工作類型,包括舉牌工作(47%)、出陣頭(40%)、工地粗工(27%)、清潔工(17%)、廚房雜工(9%)等。不論流浪前後,從事的工作都以體力型勞動為主。有高達82%的遊民每月工作收入低於5千元,其中 68%遊民每月工作收入少於3千元。
這些人之所以成為遊民,並非應議員所說的全是些好逸惡勞、懶惰不工作、糟糕透頂的人。相反的,有71%的遊民都是艱辛的勞動者,但勞苦終日卻衣食無著,更有31%的遊民過著每日一餐的挨餓生活。
一個人無家可歸可能是個人問題,但一群人餐風露宿就不只是個人遭遇不幸,尚有其他社會結構因素存在。工運長期積弱與貧窮產業坐大可說是一體兩面,自非典型僱用與人力派遣大行其道以來,工會未能發揮維護就業安全網的「路障」功能,也是導致眼下工作貧窮與遊民僅一線之隔的原因。「不是過勞死,就是貧窮」,儼然已成為目前絕大多數勞動者的心聲。這些現實數據與揮之不去的貧困感,應議員妳真的看到了嗎?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