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1     標題2     標題3     標題4 

 推薦序

用照片說話、向社會發聲

陳順孝

輔大新聞傳播系副教授,《生命力新聞》編輯人

 

阿春不識字,無法用筆寫出自己的想法,但會用相機拍出自己的世界;追影拍攝牆縫中長出的小樹,用這種逆境植物,展現遊民夾縫求生的韌性;阿成曾被拍下滿面笑容的照片,從中找回自信,因此加入攝影行列,希望也能帶給朋友自信、快樂。

看著《底層流動/流浪的視界》裡,一張張紀實照片、一個個動人故事,我不禁想起人類學家湯普森的話:「要讓長久受到壓制的聲音釋放出來,必須從特定角度的主觀揭露開始,才不致使這樣的聲音在假客觀下,再度被壓制進黑暗中」。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序  漂泊人生                                                              

謝三泰

記錄人生攝影班特邀講師,自由攝影工作者,社區大學紀實攝影講師                                                                                                                          

走進「紀錄人生攝影班」,約莫兩年的時間,最初自願接下這份工作時,其實過於低估來上課的街友們,以為他們是衝著「便當」而來,後來慢慢發現,除了餵飽身體的便當,他們更希望能從課堂上,獲得其他的養份,而這些養份,可能只是一張照片或是一部好電影。

街友常被認為是社會邊緣人,很多人更將他們與治安問題和環境衛生畫上等號,視他們為社區未爆彈,在缺乏與人的互動下,很多街友朋友失去原有的信心,總是無法用雙眼直視交談的對象。透過攝影課程,街友們不但紀錄下周遭的人物景像,相機更成了他們直視這個世界的最好工具,經由拍照,也讓原本與社區居民缺乏互動的街友們,慢慢地重拾人際關係。

街友們拍下大稻埕周邊的一景一物,但在相機的背後,每個街友都有自己的一段故事,傳授攝影技巧與理念的同時,我也從每個街友身上,領略到不少精彩的人生歷練。從街友們的漂泊人生裡,深刻地感受到,因為無所求,所以人生可以瀟灑地過活著;因為無牽掛,人反而生活得更有尊嚴!這是街友朋友們,反過來教導給我的!「謝謝你們給了我這寶貴的機會」,這是一句我在課堂上沒機會,卻一直想說的一句話。

     底層流動攝影集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宣傳書  

 底層流動/流浪的視界:遊民攝影家的創作歷程紀錄

  主編:戴瑜慧、郭盈靖

  

總 序

自己的空間

戴瑜慧、郭盈靖

「我們遊民是台灣社會最最底層的人,但是我們今天做的事,是為了公義心」! 這是2010年春初三月,追影有感而發,讓攝影班在座者心緒澎湃的對話。生命脆弱向如風中之燭的遊民,在路有凍死骨的階級社會裏,甚至痛苦無奈到向天祈禱,希望明日不要醒來。被烙上歧視性社會標籤的遊民,在社會裏被迫集體噤聲,成為介於非人非物的沉默存在。而經年的沉默,帶來深重的絕望感。但2008年成立的紀錄人生攝影班,是被壓制許久的社會底層拒絕污名化,拒絕沉默,爭取發聲的邊緣戰鬥。迄今幾個寒暑,身體在漂泊中依舊受苦,但精神在彼此支援中有了力量。緊接著追影,心緒激動的阿凱望著在座數十位遊民說,「不知道社會何時會改進,但是我們必須團結,才有可能改變」。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8/01  台灣立報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

 

資訊社會下,資訊成為商品,遊民成為媒體刺激收視率靶子,議員要上版面,沒有議題可以炒,一而再再而三拿遊民開刀。近用媒體是基本人權,遊民很難表達自己意見,因此博士生戴瑜慧跟一群朋友創辦遊民攝影班,讓遊民自我發聲。

戴瑜慧就讀美國南伊利諾大學大眾傳播與媒體藝術研究所。她表示,社會一直妖魔化遊民,分為正常跟不正常的二元對立,社會應向貧窮開戰,不要拿窮人開刀。她指出,社會控制資訊,遊民被排除,成為資訊窮人,遊民取得資訊同時也取得自我認同,但媒體就如哈哈鏡,扭曲了遊民真實的面貌,遊民每天籠罩在污民化的報導下,造成對尊嚴的挫傷,長久壓抑下變沉默,甚至絕望地否定世界。

 

漂泊新聞網發聲

為了打破集體噤聲的狀況,2007年9月戴瑜慧跟遊民們開始形成一個討論會,希望大家有空間可以對話。

戴瑜慧舉例,大家拿2007年10月的報紙,討論遊民路邊舉招牌的不正確報導,例如正確舉牌工作薪資是8百,而非3百,錯誤報導低估了其勞動價值,遊民擔憂雇主會因而降低薪資。

戴瑜慧說,一般人看到媒體的錯誤報導,會去要求更正,但媒體顯然不會理遊民,因此與遊民朋友們走上另類媒體,透過公民新聞平台,成立漂泊新聞網(http://www.peopo.org/homelessnews)。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寄居蟹般的底層世界──「居無定所攝影展」巡迴展

日期: 8/7 ~ 8/27       

時間:9:00~17:00 (休館:8/9、8/16、8/23)

※ 星期三和五開放至晚上九點.                         

地點:台北市身心障礙福利會館

     (台北市長安西路15號,捷運中山站1號出口,中山市場隔壁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更新日期:2010/07/10 20:26

【廖期錚 彭晉祿 台北】

提到遊民,大家的印象會是什麼?許多遊民,每天為了僅能糊口的微薄薪資,卻得面對旁人異樣的眼光,甚至是從事危險性高的工作,為了讓遊民也能有與社會溝通的管道,有民間團體,就以「居無定所」做主題,透過遊民攝影師的鏡頭,記錄台灣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也希望有關單位能重視遊民,最基本的生存權益。

帶著一菜籃車的家當,睡在厚紙板上,不時還會遭受攻擊與戲弄,這是遊民生活的最真實寫照,他們居無定所,生活時時提心吊膽,透過這樣的行動劇,要反映出台灣底層的心聲。

遊民行動聯盟成員 戴瑜慧:「居住權其實牽涉到一個人,基本的生存尊嚴,沒有居住的地方,就沒有隱私權,妳的人身安全常常受到攻擊。」

不論是站在路邊的舉牌工,還是走在鷹架上的工人,或是棲身於公園的遊民,一張張的影像就像訴說著,他們共同的困境,就是以打零工為生 薪資不高 ,在城市裡買不起房子,往往幾坪大的空間,可能就是他們的棲身之地,而這些畫面,都在遊民攝影師的鏡頭下,忠實呈現。

遊民攝影師 追影:「(遊民)要最小工或是臨時工,都是比較勞力一點,但是他的薪水很少,所以說要租房子、很難。」

這群遊民攝影師,已經是第3年辦展覽,今年選定自己周遭生活做主題,呈現這些社會的角落的問題,除了呼籲社會大眾,不要再歧視遊民,也希望政府有關單位,能夠聽到這些社會最底層,最微弱的心聲。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0/07/26 台灣立報

記者李宜霖台北報導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王增勇關注街友議題,參與街友相關活動、論壇不遺餘力,曾為《底層流動/流浪的世界》街友攝影書寫序。他說:「視角的轉換是街友行動的重要意義。」

王增勇最早接觸街友,是透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郭盈靖的研究。王增勇認為她的街友論文把聲音還給被研究者,包括研究的題材與資料,資料的取得與詮釋,都還給街友。他說學術的世界也反映一般對街友的看法,包括社會工作者認為街友有問題,需要幫助,但王增勇表示,真正的情況要透過街友的眼睛,看到街友的世界是什麼。

街友是流動的現象,非單一因素造成。王增勇指出,台灣一開始對待街友不是採用社會福利體系,2、30年前街友由警政單位處理,街友被發現時,就會被送到警察局,被視為治安的問題;近20年開始由社會福利接管,但是並沒有解決真正問題,只是讓街友離開街頭,不要干擾主流社會運作。

王增勇指出,西方主流價值認為,街友跟60年代精神病患去機構化的政策扣連在一起,污名化地認為精神病患被從病院放出來後,街友數量增加;晚近才認為街友跟都市更新政策有關,例如紐約曼哈頓開始都市更新,中上階級藝術欣賞場地開始興建,許多老舊房子拆掉,紐約的街友逐漸增加。

居住是基本人權

福利國家的要素除了教育外,重要是居住。王增勇認為,國家房屋政策跟土地利用政策,把住宅變成商品,把居住變成有一定消費能力才能擁有,不再視為是人基本的權利。他表示,居住不是商品而是權利,土地的增值、成長應歸於公共利益所有,不應變成個人獲利工具。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08年記錄人生攝影班成立,既是歷史的意外,也是歷史的必然。對長久以來主流媒體偏頗的報導迸生的集體不滿,作為被輕視人群要求報導更正的不可能性,讓大夥只能自己發聲...

以人為尊。如何在貧困歧視中,努力挺直被踐踏的尊嚴,是攝影班的初衷。如何在錦上添花的世界,紀錄看不見的底層世界是攝影班的期許。

攝影展進入第三年,我們將前兩年的攝影作品整理成冊,出版了「底層流動/流浪的視界」記錄遊民攝影家的創作歷程。 這本書述說著遊民攝影班的成立與成長的過程,更是底層的遊民們試圖發聲,用自身的行動抵抗汙名的行動記錄。

宣傳書   

 推薦序

底層人民的歷史書寫

 夏曉鵑

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當代漂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